和讯网中国宏观经济与股市形势问卷结果
人民政协网消息 中国的宏观经济现状究竟怎么样?中国的股市在未来9个月里会走呈现怎么样的走势?这是目前中国经济的决策层和普通老百姓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昨天,和讯网专门针对国内31名宏观经济学家和资深分析员的问卷结果正式披露。
物价指数将在下半年回落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第一热点话题。当问道今年内的CPI将呈现怎样的走势?参与调查的11名经济学家中,8名学者认同“上半年有所上升,下半年有所回落”的观点。
不过,他们对于目前的通货膨胀认识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11名学者中,只有4名认为食品与农产品涨价是引起这轮通货膨胀的原因。有两名学者强烈地认为,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才是真正造成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原因。
这一点也验证了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宏观调控总纲的积极意义,左小蕾、宋国青等6名学者都认为,去年以来的宏观调控确实起到了效果,不过,这一政策的最终效应还不是很明显,需要进一步观察。
支持这些学者判断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证据是他们对于通货膨胀发展的认识。值得重视的是,7名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确实在从结构性通货膨胀向全面通货膨胀转变。学者宋国青尤其强调说,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放松。
这轮通货膨胀起自品价格,宏观调控出手一定要在食品上吗?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不是这样的。5名学者倾向于认为,把房地产价格降下去是治理现有通货膨胀的一个良策。
这样的判断与发改委主任马凯日前的记者会上对于农产品与食品价格的认识是一致的。不过,在目前的股市形势与物价形势下,老百姓如何对付通货膨胀?虽然 我们的答案给出了理财、房地产投资、减少开支等项目,但一半的学者选择了其他。有人提出多买长期国债,有人认为目前的股市不太适合提倡获取财产性收入。
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出乎中国学者所料
无论是大学里的经济学者如宋国青,还是在中外投行研究里的学者如左小蕾等,几乎全部同意一个答案:这次,美国次货危机的后续影响力确实出乎中国学者所料,11个经济学家中10个人选择了这一答案。
有趣的是,中国的学者们对于次贷危机是否已经结束的判断是,呈现对半的分歧,同样,次贷危机对于中国的现在影响和潜在影响上,经济学家们同样选择了对半分歧,4人认为对中国的影响只限于有关金融机构,4人认为,潜在的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
因此,大家在回答中国的对策时,不约而同地选择:密切跟踪国际金融市场动态,谨慎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答案。谢百三等学者尤其强调,中国必须认真对待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通过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没有遇到的问题。
印花税是第一热点
再针对性研究中国股市问题时,和讯网的问卷覆盖了中国最好的券商与研究机构里的首席分析师,他们也在密切关注“两会”对于中国股市的直接影响。其中,在回答两会期间最有可能出现的影响股市的问题时,10名分析师认为,印花税很可能成为一个影响市场的确定的热点问题。与普通股民的价值观不同,这些分析师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印花税即使下降,对于市场也只是短期的影响,并不是长期的影响。
和印花税相比,再融资是最近中国股市中的一个关键词。尤其是平安的再融资引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普通股民的强烈反弹。但是,这批中国最优秀的分析师们主要倾向认为,平安再融资只是一个个案,只是他们没有掌握好时机而已。他们对于平安的观点表达了专业研究者理性的一面。但是,他们把再融资这一问题仍然视为一个影响中国股市安全的大问题,一半的研究者将再融资列为对今年股市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要加强对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的监管
如果说印花税只是微观因素的话,分析师们最关心的是这次两会期间,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否会出现调整的可能,一半的分析师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一问题上。实际上,一旦资本市场嗅出宏观调控的微调,两会后的股市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走势取向。
普通股民在目前的股市博弈中仍然是弱势群体,尤其是面对各种机构。作为阳光机构,基金的专业分工,分担了普通股民无法承受的风险,但是基金也是对于普通投资者的一个强势博弈力量。出乎意料的是,三分之一的分析师在想到保护投资者利益时,把目光对向了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认为对于他们的监管将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普通投资者利益。
奥运会不会成为牛市分水岭
除政策面外,2008年的股市核心问题是如何面对奥运会、如何面对再融资、如何面对震荡的走势。14名分析师认同,2008年中国股市将是一个强势震荡的行情,有的分析师强调说,震荡将会十分剧烈。他们几乎一致忽略了奥运会的因素后认为,今年仍然是一个向好的牛市。
在我们的问卷中,9名分析师认为,牛市根本没有结束,前景依然向好,6名分析师认为,今年的股市仍然是牛市,只不过是从快牛变成了慢牛。正是这一乐观的战略性判断,使普通股民担心的奥运行情剧变在分析师眼里成为一个并不重要的东西,三分之一的分析师认为,奥运会对于中国股市的影响是不大的,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分水岭。(王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