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杂志订阅 | 读者调查 | 商务论坛 | 新期预告 | 精彩活动 | 招聘信息

 
搜索:
范围: Web 本站

首页>>财经>>正文

建行上市启航


作者:张娅   浏览次数:    更新日期:2006-4-5 15:17:12   字号设置:[ ]


“格拉玛号的启航该还是不该?让我们大家在这暖风沉醉、风月无边的晚上,一起来重新思考。”
——话剧《切·格瓦拉》

10月14日,中国建设银行上市公开招股正式拉开帷幕。
来自香港资本市场的消息显示,建行10月14—19日公开招股,27日正式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此次首次公开募股(IPO)将发行264.9亿H股。由于受到热烈追捧,每股招股价区间调高至1.90-2.40港元,相当于账面净值的1.73-1.98倍,市盈率介乎11.9-15.0倍,筹资规模达61亿-77亿美元。市场数据跟踪公司Dealogic称,以此价格计算,中国建设银行的发行规模将超过中国联通2000年56.5亿美元的IPO,一跃成为中国有史以来和全球今年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IPO。以中国建设银行IPO最高定价计算,此次IPO迄今为止在世界历史上也能排行第8。
从目前情况来看,作为首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建行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实属情理之中。而建行上市承销商之一的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称,建行管理层提及的派息率目标为35%—45%,如此高的派息率在港上市的国企大蓝筹中实为罕见,为投资者认购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也使得市场普遍相信,建行有望重现交行当日上市的热购场面。
更有专家指出,建行首家以全流通形式招股上市,不仅对整个香港股市以及其中的金融蓝筹板块产生影响,也将成为今后以全流通形式在港挂牌企业的旗舰和典范。
在此次IPO中,建行将有95%股份面向机构投资者,5%为公开发售。香港证券分析师预计,此次建行IPO同样将获得来自香港本地财团的支持,全部香港富商可能将动用约20亿美元认购建行股权。此外,建行的战略投资者——美洲银行和新加坡淡马锡旗下的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以及建行承销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都将成为其股票发行的拥护者。
自2002年初重提上市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是按照“改革三步走”的步骤在进行重组,但相比较而言,建行的资产规模较小且不良资产率在四大银行中最低。2004年初,建行和中国银行被定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从此获得了更多政府资源的倾斜。
据不完全统计,在建行股改的直接投入方面,除2004年初的225亿美元外汇注资外,中国政府还承担了1013.07亿元的资本金补充成本。其中,对于2003年底建行账面本金为1289亿元的不良贷款,国务院承诺由央行按本金的50%暂时接收,即建行可获得644.50亿元的应收款项,但这1289亿元不良贷款被评估的净值只有286.32亿元,由此形成的差额358.18亿元由央行承担;还有654.99亿元被确定为“国家补充款项”,由国家所得税税收返还和汇金公司返还应得利润的方式进行。
在政策扶持方面,1999年国家第一次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时,建行获得的492亿元特别国债年利率为7.2%,但自2004年12月1日起年利率改为2.25%,建行每年由此可节约利息支出24.35亿元。此外,建行还获批发行了400亿元的次级债券,通过补充附属资本大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
“以上市促改制”,是政府及业界高层决策者对于此番国有商业银行赴海外上市制订的终极目标。与其他为上市而冲刺的国有企业一样,建行改制的每一个步骤都有明显的政府之手的痕迹。而这种借助于政府帮助进行财务、组织、机制重塑的方法,已经成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普遍思路。
根据2004年年报,建行2004年税前利润达到502.1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资本充足率达到11.29%,不良贷款率则降低到3.92%,超过了对商业银行上市时不良资产要降到5%以下、资本充足率则需达8%以上的要求。除了财务方面的改造外,建行近年来也在机构设置、风险控制以及人员激励等多层面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之后,建行已经获得来自美洲银行和新加坡亚洲金融共44亿美元的前期投入。两家战略投资者还对未来的进一步股份增持作出了承诺。但与数十亿美元的战略投入相比,在公司治理上汇丰与交行的案例,更使得市场对建行未来有很大想像空间。正因如此,在国有商业银行赴海外上市的计划中,建行不出意外地拔得头筹。
然而,从2004年底至今的建行和中行上市时间一再推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证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并不如之前所期望的那样顺利。对于建行潜在的资本市场投资者来说,他们并不像战略
投资者那样需要尽早进入中国市场。建行必须表明,近期的贷款增长是健康的,可以经受住经济增长减缓的考验;在顺利上市以后,则还必须以令人信服的经营管理模式支撑其未来的市场股价。建行上市既是国家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的破冰之举,也意味着中国的银行界必须学会应对全球投资者的苛刻目光。
加利弗尼亚大学圣迭哥分校中国金融问题专家巴里·诺顿最近指出了这种担心,他说:“关于中国的银行体制调整,人们提出了很多宏伟的想法,但实际进展却令人失望。这一点必须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这预示着将来在这方面可能会出现大的问题。国有银行虽然获得了大量的注资,但它们的运作依然是在旧的体系之下。虽然短期内银行账本显得比较好看,但将来还会像过去一样成为生产大量坏账的一部机器。”
惠誉国际评级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也指出,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回报率和股本收益率属于亚洲地区最低的。针对建行公布的去年高达25.4%的资产回报率,惠誉在报告中认为,由于这一数据是在政府免除该行一项所得税后计算得出的,因此存在“某种程度的高估”。
对此,中国金融决策层也保持了警惕。短短三年内,建行经历了两位“一把手”的更迭,各种案件也层出不穷,甚至一度在6月份掀起了震动业界的建行“问责风暴”。不过,这种通过自查在上市之前解决“掩盖在阳光下的罪恶”的勇气,仍然难以掩盖建行旨在冲刺上市的“重发展,轻管理”思路。市场对建行上市的担忧也正在转变为对其能否适应资本市场考验的怀疑,尤其是在有了中国人寿在美国上市之后遭受集体诉讼的前车之鉴,中国建设银行必须学会更主动地去应付投资者对其在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原罪”问题的诘难。


建行上市之“过 五 关”
“望山跑死马。”
——中国谚语

在2002年2月中国金融高层会议正式批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计划后,中国建设银行的上市冲动表现得最为迫切。一年之后的2月20日,建行向国务院递交了四大行中第一份整体上市计划。在随后两年多的上市冲刺过程中,处理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完善公司治理,建行一路披荆斩棘,突破了5道重要关卡,最终修成正果。建行的上市之路也成为此番国有商业银行“以上市促改制”的典范之作。而建行为上市所经历的重重关卡,勾勒出一条传统国有企业转向市场化的清晰路线。

方案关:从分拆上市到整体上市,建行上市方案几经波折
在2002年初高层重提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之后,5月,时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张恩照即在亚行第35届年会上表示,建行要争取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实现率先上市。
资料显示,中国建设银行向国务院递交的改制上市方案共有3个:整体改制上市;集团化改制上市;优良资产分拆上市,再由上市公司回购母公司资产。
但当时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整体上市存在着种种弊端。建行的方案因此改为借鉴中石化等的上市方式。根据2003年2月20日向国务院递交的方案,建行有意将38家内地一级分行、5家海外分行以及总行营业部的业务及资产,经整体股份制改造后,组建成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并由其母公司建行集团持股。建行股份先到H股上市,再到A股上市,并拿出20%股份流通。但国务院的批示为要对上市方案“继续研究”。
对于此时不良资产率仍高达20%的建行来说,优势区域资源率先上市无疑是一个现实和战略的选择。建行随即在深、穗、港分行之间开始统一市场、统一客户、统一产品、统一品牌和统一网络等方面的尝试。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进驻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对建设银行上海、浙江和江苏三家分行的不良资产进行资产审核,决定其估价。
2003年8月,建行再次向国务院递交上市方案,计划将建行优质的东南沿海五省市——上海、浙江、宁波、江苏、苏州五家分行的资产和业务单独分拆上市,再将余下部分分块重组改制,逐步注入上市公司。但这一方案依然未获国务院首肯。
此后,建行整体上市逐步明朗化,并专门聘请了麦肯锡咨询顾问公司为顾问。2004年4月27日,意气风发的张恩照在建行获得225亿美元注资后,对于选择以何种方式上市的问题明确提出,建行将采取所有银行业务和部门全部重组和整体改革的方式。但出人意料的是,2005年3月张恩照腐败案东窗事发,令建行上市再次陡增变数。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今年5月17日,张恩照“落马”后临危受任建行董事长的原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在《财富》全球论坛上再次重申,如果没有特别情况,建行将在今年上市。这是中国建设银行高层第一次对外明确上市的时间。5月29日,负责股份制改造及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的建行行长助理范一飞透露,已确定赴港上市是分步上市策略的第一步,建行希望能引入1—3名战略投资者,然后争取年内发行H 股,再视机返回内地上市,发行A 股前后,也会考虑再赴其他海外市场上市。

本文共3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内容来源:商务周刊    网站编辑:Webmaster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文章推荐
图片文章
本页文章相关内容列表

·上市公司与股民之间需要一种平衡
·建行“出海”香港
·11号文“惊魂”—— 一条法规的中国式遭遇
·寻找有中国特色的上市公司管治


杂志简介 | 射雕英雄傳 | 网站服务 | 邮件订阅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06《商务周刊》 京ICP备05029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