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两年前,当国资委诞生时,市场对之还只是怀疑、观望、甚至对其松散虚弱的庞大资产颇多不屑的话,那么现在这些心理已经被国资委的雄心勃勃和其领导下国有经济的生机重现所震动。
这个背负着解决国企改革重任而精心设计的巨人,在“保值增值"和“做大做强”的运行逻辑下,眼下正在促动其辖下178家国企和全国数十家地方国资委机构迅速惊人地长大。带领众多国企和地方国资委冲进市场的国资委,开始将自己强大的影响力辐射进中国经济生态环境的每一个层面。
仅仅两年时间,一个巨人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该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它?
2004年对于国资委来说是欣喜的一年。这个拥有19.7万亿元总资产的国务院特设机构,在宏观调控严峻的形势下,连续第二年刷新了国有企业的历史最好业绩,以致1月13日召开的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几乎变成了国资委的“庆功会”。
会议传来消息,2004年1—11月,国资委所掌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商企业销售收入9.16万亿元,同比增长27.5%;实现利润6970亿元,同比增长43.7%;其最优质资产的中央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96万亿元,同比增长28.6%;实现利润4456.5亿元,同比增长51.3 %。
尤其是国资委旗下的那些巨无霸们,个个都在2004年威风了得:中石油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5500多亿元,同比增长15.7%,利润1100多亿元,同比增长50%;中石化,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实现利税950亿元,同比增加242亿元,其中实现利润42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86.4%;上海宝钢集团,2004年累计产钢达到2138万吨,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量突破2000万吨的钢铁企业,销售收入预计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
甚至连过去6年中就有4年亏损的国航、东航和南航三大航空公司,在2004年也实现了53.9亿元的利润,几乎一年赚了过去10年的钱。
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称,“从1998年到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从213.7亿元提高到4951.2亿元,增长了22.2倍;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4.9万亿元增加到19.7万亿元,净资产从5.21万亿元增加到8.36万亿元。”而且,国资委旗下中央企业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168家,股本总额占全部境内上市公司的33.8%;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53家,流通股本占香港股市全部上市公司流通股的18.1%。
事实上,李荣融还没提另外一些数据,比如在2004年9月公布的2004中国企业500强中,由其领导的国资委就掌控了370家,占全部企业500强资产总值的96.96%、营业收入的87.32%和利润总额的84.09%。其中前18位巨企全归属国资委。
更令决策层欣慰的远远不止这些数据。国资委成立两年来,出资人的明确,使国有企业和国有产权的经营和监管一改“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局面。这种变化被国资委副主任李毅中在2004年12月18日“中国国企改制与产权交易高峰论坛”上总结为“三个不一样”:
“一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后不一样。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企改制的指导思想更明确了,各地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注重改制的多样化,改革思路开阔了。”
“二是地方国资委成立前后不一样。省市国资委成立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明确了,经营责任落实了,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监督指导加强了。”
“三是两个文件出台前后不一样。两个文件(《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交易明确了,进场交易制度建立了。通过调研督察,更增强了我们搞好国企的信心。”
如果说两年前,当国资委诞生时,市场对之还只是怀疑、观望、甚至对其松散虚弱的庞大资产颇多不屑的话,那么现在这些心理已经被国资委的雄心勃勃和其领导下国有经济的生机重现所震动。
近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王会生在一次有国资委领导参加的内部发言中激情饱满地宣称,“我们是国家的大公司,大公司就要有大战略,就要搞一些大项目,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尤其是基础性、资源型、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未来10年中的前三年,是布局的阶段,是调整结构、进行积累的阶段,是争取资源、占有资源的阶段……”
也有人对这种雄心大志提出了掺杂着复杂情绪的置疑。1月18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平新乔公开撰文提问:“国资委管辖的180多家央企跨越中国众多产业,如果让国资委这么运行下去,会不会在中国经济中出现一个‘巨无霸’?”
注重实证分析的平教授,对这种“霸”的担心,是建立在两年来国资委和其属下国企的市场表现上的。
在国际油价高企强烈冲击国内市场时,国资委旗下的三大石油巨头,一边进口的是每桶只有30美元左右的中东迪拜重质高硫油,一边按照每桶突破50美元的西得克萨斯轻质低硫油的价格标准向国内消费者出售。
在中国能源市场最火暴的时节,石油巨头加强了石油进口配额的控制,以每吨高出900-1000元的价格卖给国内其他油企。以致1月13日上海鹏盾船舶燃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傅炳荣回顾自己的境遇时颇多无奈,“两年来,民营企业不是遭到封杀就是受到挤压,现在找米下锅都来不及。”
在宏观调控大刀阔斧猛“砍”钢铁、电解铝项目时,刘永行的100万吨电解铝项目最终停顿,而中国铝业集团却在迅速扩张地盘;民营钢铁企业众多项目纷纷下马,宝钢、武钢为首的国资委重点企业却四处出击,数十亿美元地投资,上千万吨地上项目。
虽然众多国有骨干企业的市场表现似乎与国资委没有直接连续,但2003年4月6日才告诞生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个背负着解决国企改革重任而精心设计的巨人,在“保值增值”和“做大做强”的运行逻辑下,眼下正在促动其辖下178家国企和全国数十家地方国资委机构迅速惊人地长大。带领众多国企和地方国资委冲进市场的国资委,开始将自己强大的影响力辐射进中国经济生态环境的每一个层面。
仅仅两年时间,一个巨人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该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它?
股市里的庞然大物
“我一向以为,尽快解决股权分置是中国证券市场最根本的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推不动。一年前也是在这个场合,我说过同样的话,这些看法现在我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改!”2005年1月15日在第九届中国资本论坛的演讲台上,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呼吁“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来积极推动解决中国证券市场的这个难题。
这个快言快语的女人坚持,无论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还是落实“国九条”意见,都要“特别保护公众投资人”。她说:“支持这个市场的是广大投资者,是他们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这个市场,如果他们认为是必须马上要解决的问题,而我们认为不重要,那我们的决策是没有用的。”
面对有人提问“证监会说了那么多的话,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市场为什么还是一跌再跌?”李青原毫不犹豫地站在“风尖浪口”回答说:“这个不是我可以来决定的,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武断决定,要听投资者的呼声,要看市场的反应。”尤其对于刚刚出台的“非流通股转让规则”,她直言,有关部门“不能出台为股权分置设置障碍的政策,丧失决策机构的公信力”。
而就在此前一次内部会议上,国资委副主任李毅中欣喜地强调:“目前国有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1000余家,其国有权益约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17%,实现利润占46%,累计筹集资金超过1万亿元。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和国有资产的富集区。”因此,在李毅中看来,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不是简单地出让国有产权,“而主要是通过重组上市引入增量做大总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这样的心态下,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最大的“游戏者”、拥有2/3市值非流通股的国资委,显然不会无视自己的利益、也是自己的责任,抛弃“保值增值”去迎合市场。早在2004年3月,李荣融就强调,“国有股全流通事宜慢慢解决,需要找到好的时机”,他认为,“要想赢,大家都得让着点。各方在利益方面都要有一个谅解,着眼长远”。
现在,尤其是在“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时,国资委显然要比李青原更谨慎地看待股权分置问题。而且,按照其“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身份,市场经济的法则天然决定了国资委只能是证监会的博弈对手和6000万中小投资者的市场竞争者。
对于这个问题,坐在一海之隔、静观其变的台湾“教父级”投资人邱永汉近期在一次高级别的投资人恳谈会上直言:“过去好几次,每当中国政府抛出即将出售手中持股的消息时,股价总是会应声下挫。但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不会担心。因为我相信,堪称‘商人之国’的中国,政府官员都是半个商人,万万不可能让自己受到损失。”
他多年的投资经验是,中国政府是很会卖股票的,“以最近中国政府在香港市场出脱持股的技巧为例,很明显,他们并没有卖在最低点,反而以数倍的价格出售。中国政府已经学得很聪明了,如果是被市场经济淘汰、落伍的企业,这种包袱不可背,就会选择出售、重整或者让它破产。反之,则会倍加珍惜”。尤其他认为,从整体而言,用心的人都能看到,中国股票市场正处在十年难得一见的多头阶段,中国政府决不会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