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杂志订阅 | 读者调查 | 商务论坛 | 新期预告 | 精彩活动 | 招聘信息

 
搜索:
范围: Web 本站

首页>>最新推荐>>正文

巴西的 未来在未来吗?


作者:   浏览次数:    更新日期:2008-4-30 13:39:28   字号设置:[ ]


    葡萄牙贵族佩德罗的一次意外航行,将巴西这个“受到上帝恩赐”的土地暴露在行进中的“饥渴”的西方工业文明面前,并由此被动地成为国际产业链中的一环。富庶的巴西先后成为为西方、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的欧美提供甘蔗、咖啡、黄金、棉花、铁矿石……的“原料庄园”。

    自193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瞬间崩坍的混乱中,巴西甚至整个拉美开始了重新自我发现和定位。巴西是谁的巴西?巴西的未来在哪里?从瓦加斯到军政府,从卡多佐到卢拉,他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在通过私有化和利用涌入国门的外国资本释放巴西企业的发展动力之后,巴西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站到了“金砖四国”之列。然而,这个南美大国能否真正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成为“决定性”力量,却取决于巴西能否真正改变依附于西方的金融体系和工业体系以及一个从未改变过出身的农业。如何走出历史的宿命,成为卢拉和未来巴西政府面对的攸关命题

    一望无际的绿色丘陵的起伏之间,几幢白色的厂房很是显眼。抬头望去,巨大的烟囱不断冒出水蒸气,地面上那些排列成行的卡车正在有秩序地进出。走近一点,铲车的巨大手臂在半空挥舞,从大卡车的后车厢里取出成吨的甘蔗丢入传送带。几个小时后,这些甘蔗被榨成汁,再经过31道工序的提炼和蒸馏,西方社会如今趋之若鹜的乙醇酒精就这样被生产了出来。

    这里是位于巴西圣保罗郊区的科斯塔·平托(Costa Pinto)甘蔗提炼基地。Cosan,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糖蔗种植和加工商,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乙醇制造商,在聚集了巴西最主要的蔗糖和乙醇生产产能的中南部地区还拥有其他16个类似的生产基地,每天处理2.4万吨甘蔗,每年生产蔗糖约300万吨,其中约80%用于出口,乙醇酒精近10亿升,其中23%用于出口。

    不久前,Cosan刚刚在华尔街筹集到了12亿美元,它的目标是成为全球蔗糖和乙醇燃料生产的霸主。
这个目标也许不久就能实现。在全球大宗交易商品价格上涨以及油价持续高企的背景下,大规模的蔗糖和酒精生产为Cosan带来了暴利。从2000年成立至今仅8年时间,Cosan的年利润已经上升到2007年的3.5亿美元,成为巴西国内成长最快的企业。英国《卫报》评价到:“依靠甘蔗、糖以及乙醇酒精搭建起的稳固的产品赢利空间,Cosan相比巴西的企业巨头巴西石油公司甚至淡水河谷,表现出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在《京都议定书》等国际环保机制的推动下,乙醇酒精作为一种产业化的生物燃料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巴西是目前全球乙醇燃料技术最先进、生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2006年燃料乙醇产量达到175亿升,出口30亿升。在2007年一次与布什的会晤中,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雄心勃勃地说,“我们可以改变目前世界的能源格局。”

    巴西的能源野心不止于此。卢拉正与布什商讨发起一个以巴美两国为主的“乙醇OPEC”。同时巴西正在致力于寻求建立乙醇燃料的全球生产标准,以期标准化生产的乙醇成为全球性商品。巴西的乙醇燃料生产目前占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这意味着巴西在提升了自己在铁矿石、蔗糖、大豆等一长串国际大宗商品的话语权后,将再一次获得乙醇燃料商品的国际定价权。看起来,巴西确实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了。

    自2003年美国著名投行高盛集团将巴西与中国、俄罗斯、印度一起列为“金砖四国”起,巴西就有了更大的雄心。2003年,正值WTO坎昆会议的最后准备阶段,在巴西的倡导下,21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G20集团,巴西外交部长和主要谈判代表塞尔索·阿莫里姆(Celso Amorim)成为G20集团的主要发言人;2005年,巴西与日本、德国、印度一起组成“四国集团”,正式向联合国提出旨在扩大安理会的框架决议案,作为一直怀有大国抱负、并在拉美国家中最具实力和地位的巴西,明确表达了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政治抱负。

    “强大的巴西要成为国际多边组织中的决策力量。”1994—2002年担任巴西总统的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道出了巴西人埋藏许久的愿望。事实上,也是从卡多佐执政时代,巴西开始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强国”之路。

    “从封闭到开放,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一进入圣保罗州郊区的圣若泽·杜斯坎普斯,就可以看到所有的路口都有一个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的指向牌,如同一提到“巴西制造”,人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这家世界第三大商用飞机制造公司。
在这片分布着各种生产和组装车间的公司园区内,大片的空地被作为停放飞机和试飞的场地。远处,是时时在起飞和降落的飞机,工程师们在交付之前反复测验着飞机各个部分的性能;在身旁,是带着各种航空公司标识的即将交付的飞机——“枫叶”标志的加拿大航空公司,红色机尾的美国西北航空,F字样蓝色机尾的芬兰航空……不同的航空公司,不同的飞机型号,相同的是,他们都归属于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从全球斩获的203亿美元订单。

    成立于1968年的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脱胎于军工企业,从轻型飞机到如今120座E195喷气式飞机,巴西航空工业公司40年公司史上经历了几个重要变化,而其中,1994年的私有化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全新的股东和管理团队、持续流入的投资和随之全面复苏的研发与技术创新,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借助ERJ145的成功进入美国支线航空市场。2001年,以27亿美元的出口额成为巴西最大的出口公司,年利润增长70.6%,这是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前所未有的利润记录。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并不是巴西唯一的成功案例。来自巴西产业发展局的一份报告显示,巴西航空、淡水河谷(Vale)等39家巴西大型公司,自1994年以来,由于相继实施了提高效率和更新技术项目,分别达到了公司历史上最好的运行水平和财务表现。“1994年是巴西经济开始稳定的一年,巴西开放式公司的整体利润水平在1994年至1995年增长了7.9%。”巴西产业发展局局长阿列桑德罗·泰克拉(Alessandro Teixeira)告诉《商务周刊》。

本文共7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内容来源:商务周刊    网站编辑: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文章推荐

图片文章
本页文章相关内容列表


杂志简介 | 杂志订阅 | 网站服务 | 邮件订阅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06《商务周刊》 京ICP备05029305号
51.la 专业、免费、强健的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