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杂志订阅 | 读者调查 | 尋羊冒險記 | 新期预告 | 精彩活动 | 招聘信息

 
搜索:
范围: Web 本站

首页>>权威机构分析>>正文

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


作者:负责人连平,仇高擎、许文兵、蒋维新、徐为山、姚瑜琳   浏览次数:    更新日期:2008-2-26 11:42:38   字号设置:[ ]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金融业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银行自身发展战略的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经营状况不断改善,公司治理明显改善。

银行业改革发展概述

1.商业银行依然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最重要主体

    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额的比例不降反升,由2005年的80.2%、2006年的82.0%上升到2007年上半年的89.2%,主要原因是:银行贷款增速进一步加快;虽然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的筹资额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但其中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融资规模较大;包括短期融资券在内的企业(公司)债券发展放慢、到期兑付较多,占比显著下降。预计2007年末到2008年,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的比重将基本持平或者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股市供给进一步快速增加、大型金融机构的股票融资接近尾声、企业(公司)债券随着管理体制的改善有望加快发展。

    从另一角度看,随着银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比重也由2003年末的67%上升到2007年6月末的72%左右。而主要商业银行先后完成上市后,上市银行流通市值和总市值占我国股票市场A股流通市值和总市值的比例也由2002年末的0.8%和3%上升到2007年9月末的10%和28%。

2.银行业市场格局发生新变化

    随着中小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市场份额逐步下降,但依然居于市场主导地位。以资产总额计算,五大银行的市场份额由2002年末的70.3%下降到2007年6月末的65.9%。但随着其资本补充后贷款增速的加快,2005年以来五大银行市场份额下降速度明显放缓;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含交行)通过现有机构积极的业务扩张和继续增设分行网点,市场份额则由2002年末的11.2%显著上升到2007年6月末的15.3%;而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加,机构、客户和业务不断扩张。2002年末,还只有60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146家分行和9家支行,而到2006年末,共有74家外资银行在25个城市设立了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市场份额也从2002年末的1.4%上升到2007年6月末的2.3%。还应指出的是,考虑到入股中资银行的因素,外资金融机构直接和间接拥有的市场份额将接近10%。另外,如果把新挂牌的邮政储蓄银行和逐步商业化运作的国家开发银行计算进去,各类银行的市场份额相应下降9%左右(这两家银行的资产约占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0%)。

    2008年,预计各类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总体变化态势与2007年基本一致。五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基本稳中略降,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继续有所提升。但在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的过程中,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首当其冲,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市场份额的提高。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快速提升。特别是随着外资法人银行的增多和业务拓展力度的加大,外资银行市场份额上升的幅度将继续加快。截至2007年8月末,获批的外资法人银行已达20家,在境内的主要外资银行基本都已注册为法人银行。

3.贷款增速趋于合理

    受企业和居民贷款需求旺盛、银行自身资金和资本充足等因素的共同驱动,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较快。然而,与2003年贷款增速大幅度超过GDP名义增速的情况相比,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贷款增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较为适应,处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由图表2可见,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增长与GDP名义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增速趋于合理。

4.收入结构发生显著积极变化

    近年来,随着金融服务收费环境的改善、客户需求的转变、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零售银行建设的推进,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利息收入占比逐步下降,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根据监管部门的统计口径,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与中间业务收入的比值由2003年的6.8降低到2006年的5.7,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17.5%,盈利手段和盈利渠道进一步增加。2007年上半年,由于资本市场空前繁荣,商业银行相关中间业务迅猛增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

5.盈利能力迅速提升

    在近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受不良资产剥离、业务快速扩张、存贷利差提高、中间业务快速发展和税收负担下降等有利因素的综合作用,2003年以来中资商业银行的盈利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盈利能力持续改观。2007年上半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并且更加明显。分类别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用最有代表性的ROA指标)呈“两头略高,中间稍低”的特征,即城市商业银行和大型银行略高,股份制商业银行偏低。形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地的经济金融环境较好、当地市场份额较大、经营特色较为突出,而大型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和控制成本开支方面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

    2008年,得益于所得税税负减轻、利差稳中有升、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等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望继续改善。相对而言,业务转型迅速、成本(人工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控制得力的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将更为显著。

6.不良资产继续小幅“双降”,拨备覆盖率持续提高

    近年来,通过不良资产集中处置,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大为改观。2007年,在宏观面持续向好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继续向好,信贷风险更加可控。具体表现为不良资产余额和比率继续小幅双降,拨备覆盖率持续提高,相当一部分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超过100%。

7.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资本“造血”能力明显增强

    2004年以来,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注入资本、引进战略投资、境内外上市、增发配股、发行次级债务工具等方式,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幅上升。2007年,交行、中信、兴业、建行等实施外部融资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继续了上述态势。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的盈利增速普遍显著提速,这使其自我补充资本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即使是没有外部融资活动的商业银行,其资本充足率的下降速度也有所放缓。然而,由于净利润只是银行资本的一部分,且其中有一块还要分给股东,因而在剔除外部融资因素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仍高于资本净额的增长速度,自我补充资本的能力仍需提高。

本文共3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内容来源:商务周刊    网站编辑:Jimmy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文章推荐
图片文章
本页文章相关内容列表

·东亚银行再提A股上市
·债市为何积弱难返?
·我爱卡网:互联网上的信用卡“大卖场”
·标准普尔:中国银行业高利润率掩盖的信用风险
·工行绿色“从良”
·中投公司姓什么?
·工行的澳门企图
·国际清算银行:全球经济的好运气还能持续多久
·银行业上市迎来“第三次浪潮”
·张剑炜:庞巴迪的“右派”分子
·世界银行:东亚复兴后的隐忧
·星展:最懂亚洲的银行谋略中国
·建行成为亚洲最赚钱银行
·瑞银开战中集
·主题九:银行现代代
·建行上市一年的全面发力


杂志简介 | 杂志订阅 | 网站服务 | 邮件订阅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06《商务周刊》 京ICP备05029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