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各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差很大,但近年来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情况普遍有所改善。促使银行业资产质量普遍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推进的金融改革和不断改善的企业经营状况。此外,信用意识和风险管理不断加强,政府债券和国外债券的比重增加,以及较低风险的消费信贷的逐步增长,也有正面影响。但是,贷款的快速增长有可能会破坏资产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各家银行自身披露的不良资产率从0.84%到24.2%不等(图表4)。改制后的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优于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地理位置相关。位处沿海富裕地区的银行,尤其是位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福建的银行,其不良资产率通常要低于那些内地的区域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则与二三线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接近。各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普遍大幅改善,但中国农业银行是个例外,其贷款损失准备金覆盖率仅有小幅提高,从2004年底的2%左右提升到2006年的4.85%。
大量的关注类贷款(潜在的质量较差贷款)仍然是一个问题。2006年底,关注类贷款占改制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贷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8.78%和2.79%。
资本实力仍低于国际标准水平
在经历了多轮财务重组和首次公开募股之后,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实力总体有所提高,但按照国际标准来看依然较弱,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银行资产质量较差、内生资本能力偏低,以及资产规模迅速扩张。贷款损失拨备不足导致的账面利润率过高,也有损于银行留存盈余的能力。2006年底,本次调查所涉及的41家银行的调整后股东权益与调整后资产的平均比率约为5%,比2004年底的3.6%有所提升。
50大银行的资本实力差别很大。已经改革的四家大型银行从政府注资、出售不良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大规模的IPO中受益匪浅。这些改革措施亦有助于改善银行经营业绩,从而间接增强银行的资本实力。农业银行和6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仍然较差,并在2006年继续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其资产增长过快。中国光大银行2006年调整后股东权益比率(对无形资产进行相应调整后)为负数。即将进行的政府注资有望提升光大银行这一比率,使之与其他改革后的银行看齐。
调整后总股权与总资产的比率未能考虑准备金不足的因素,因此容易产生误导; 以不良资产净值与股东权益的比率来计,较小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与农村商业银行一样脆弱。
小银行面临流动性挑战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收紧存款准备金要求,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体系的融资状况与流动性仍保持充足。2006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占其总资产的比率为51%(2004年该比率为60%),存贷比为61%(2004年该比率为70%)。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期的贷款与总资产的比率为62%,存贷比为71%; 区域性商业银行同期贷款与资产比率和存贷比分别为52%和76%,这表明一些小银行可能更多地依赖客户存款之外的融资渠道。
以上比率的差异主要反映了公众对银行的信任程度不同。大型银行由于受到公众的信任,流动性状况明显更强。尽管小银行的相关比率可能接近甚至好于大型银行,公众对于小型金融机构,尤其是城市或农村商业银行的信任程度仍要低于大型银行。负面的消息或者传言会对这些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造成较大的冲击。
随着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提高以及零售存款客户将资金分散投资到其他金融资产,一些规模更小的银行,尤其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可能会在中期面临流动性管理方面的挑战。2006年9月底,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只有11.4%。2007年9月16日,人民银行将该比率上调至12.5%。这意味着小规模银行必须对资产组合进行重大调整(包括约束贷款增长)。这些银行对于定期存款或非核心资金的依赖性日益增长,可能会使净利差进一步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