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杂志订阅 | 读者调查 | 商务论坛 | 新期预告 | 精彩活动 | 招聘信息

 
搜索:
范围: Web 本站

首页>>政经>>正文

打破石油的垄断


作者:袭祥德、王强   浏览次数:    更新日期:2006-4-5 11:49:48   字号设置:[ ]


国际油价高涨恰好给中国发展自己的替代能源提供了契机,而这种契机为中国打破传统的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系统锁定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我们的生物柴油销售形势非常好,来买油要拿着现钱排队预约。”9月1日,河北省武安市正和生物柴油有限公司总经理孔林河略带兴奋地告诉《商务周刊》,公司迎来了成立两年来罕见的销售高峰。
孔林河的好日子是从今年6月底开始的。当月21日,纽约商业交易所原油7月期货逼近每桶60美元,之后一路狂涨,8月29日,达到创纪录的每桶70.80美元。
国际油价的上涨加剧了国内的石油紧张。6月24日,中石化宣布,中石化系统的汽油零售价格根据发改委的零售中准价格进行一定幅度的上调。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将汽油、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50元,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格调整幅度等额提高。与此同时,国内石油供应趋紧,广州等南方城市频现“油荒”。
油价的上涨对正和公司极为有利,其生产的生物柴油与加油站标准柴油间的价格差距迅速扩大。“现在我们每吨生物柴油的出厂价是4200-4300元,而常规柴油批发是4900-5100元,价格优势保证了公司的销路。”孔林河说。
与生物柴油类似,在高油价的推动下,甲醇、乙醇、煤变油等石油替代能源在国内获得了迅速推进的机会,巨大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石油替代品驱动的汽车技术研发方面,燃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的汽车技术也加快了研发与产业化。
在石油价格高涨的逼迫下,中国政府与民间不得不加快替代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发展,试图为打破石油的垄断地位探索出一条路径。
替代能源的新机遇
“高油价促使替代能源发展是必然结果。”8月28日,刚刚从新疆调查归来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周凤起告诉《商务周刊》,对中国所有石油替代能源来说,现在都是一个机遇。
他告诉《商务周刊》,石油替代品包括煤、甲醇、乙醇、生物柴油、二甲醚等等,这些所有的替代能源都在加速发展,但用途各有不同,甲醇、乙醇主要是作为车用汽油的替代品,生物柴油、二甲醚主要是作为柴油的替代品。
其实,在中国对石油能源进口依赖度持续大幅度提升的压力下,无论政府还是专家,多年前就意识到中国能源短缺问题的存在,因此尽管中国尚没有总体的石油替代战略,但相关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
“政府部门倾向于优先发展短期内可以实现大规模推广的比较现实的替代能源,从目前来看煤变油和乙醇显然承担了这种作用。”周凤起说,从1980年开始,中国就开始研究煤变油(技术),但一直没有进行商业化示范;乙醇汽油则从2002年开始进行试点,并获得了逐步推进。
煤变油就是用煤通过化学方法生产出汽油、柴油和其他化工产品,而乙醇汽油则是按一定混配比例把乙醇与汽油掺烧达到替代一部分汽油的目的。
在发展乙醇汽油方面,巴西的经验值得借鉴。“酒精和汽油双燃料车在全球最重要的推广基地就是巴西。”长期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冀星博士告诉《商务周刊》,1970年代石油危机发生后,巴西为推动农业种植的发展和解决能源问题,启动了以酒精为燃料的可替代能源战略。目前在巴西全国使用乙醇汽油中添加一定比例无水酒精燃料的汽车达1550万辆,摩托车350万辆;完全用含水酒精作燃料的汽车达到220万辆。
基于对这两种替代能源的重视,2004年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探索,并不断加快速度。
今年8月初,新疆矿业集团旗下的乌鲁木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为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神华集团表示将以此为基础在新疆建设一个“煤变油”生产基地。
这是神华的第三个煤变油基地。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神华集团内蒙古直接液化项目动工,作为目前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的直接液化工业示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00亿人民币;第二个基地是陕西榆林的间接液化项目,投资300亿人民币。
尽管在技术、能源消耗和大规模商业化方面还存在争论,石油短缺与油价高涨还是为煤变油计划的启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目前几乎每一个有煤炭规模化生产的地方,都在谋划“煤变油”项目,正在兴建和拟建的“煤变油”项目已达1600万吨,计划投入的资金额在1000亿元以上。
“从中国化石能源的储量看,煤炭相对丰富,煤炭总资源量大概是5万亿吨左右,其中1000米以内的是2万多亿,已经探明的1000米以内的是1万多亿。”周凤起告诉《商务周刊》,煤变油技术上是可实现的,大规模推广障碍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性的问题。
“原来的油价很便宜,煤变油技术几乎没有竞争的空间,现在油价这么高,这一技术有了推进的机会。”周凤起说。
与煤变油需要同时消耗大量煤炭资源相比,乙醇的获得非常简单,因此乙醇汽油在中国的推进也更为迅速,不仅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各地方政府都成立专门部门推行。今年4月1日起,安徽在全省封闭运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此前东北三省以及河南已经实现封闭运行,境内全部停售普通汽油。2005年底,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将扩大到包括湖北、山东、河北、江苏在内的9个省,并在这些省内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无铅汽油。
“截止到6月30日,丰原已经销售给中石化3万吨乙醇,相当于替代了1.5万吨汽油。”安徽丰原集团一位负责人告诉《商务周刊》,目前该公司燃料乙醇产能12万吨,到年底32万吨的产能建设完成后,总共会拥有44万吨产能,向安徽、山东、河北、江苏等地推广乙醇的试点城市供应。
乙醇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已经引起了欧洲国家的注意,“上次发改委与欧盟开了个可再生能源会议,欧盟官员就问中国乙醇发展为什么这么快。”冀星告诉《商务周刊》,欧洲发展了多少年乙醇,速度一直很慢,只有几百万吨的水平,而中国采用陈化粮做原料,再加上强有力的政策补贴,到去年年底乙醇生产已经达到120万吨,在7个省市推广,从热值上讲,相当于替代了60多万吨汽油。

能源多元化
尽管国家试图在煤变油和乙醇汽油方面重点出击,但矛盾还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煤变油还是乙醇都只是增大石油的供应量,作为石油的补充,规模有限。”冀星告诉《商务周刊》,煤炭也是宝贵的,目前煤矿过度开采已经大大超过设计产能,煤变油需要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否则容易造成很大浪费。
乙醇继续扩大规模所面临的矛盾也非常突出。乙醇试点最初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陈化粮问题,按现阶段的发展模式,扩大乙醇汽油的规模取决于国家是否有足够的陈化粮。“陈化粮多了我们就规模大点,陈化粮少规模就小点,这其中的一个前提是,积极推动替代能源发展的同时不能冲击粮食安全。”冀星说。
不过,大规模推广乙醇还面临更加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市场化。“现在生产乙醇的经济性并不强,实际上是赔本的,每卖出1吨乙醇中央财政补贴1800元。”上述安徽丰原集团的负责人告诉《商务周刊》,作为中央指定的四家定点乙醇生产厂家之一,他们还享受减征5%的消费税、增值税先征收后返还等优惠政策,但目前公司依然是微利。
这种情况下,对其他非国家指定的企业来说,生产燃料乙醇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实际上,乙醇汽油在全国的推广如果没有政府强制和引导,仅依靠市场选择根本难以推进。
冀星告诉《商务周刊》,促进替代能源发展方面,国外也主要靠强有力的财政补贴,以巴西为例,为推广乙醇汽油,巴西政府已连续投入了100多亿美元。他认为:“从长远看,中国还是会让进入市场的产品尽可能靠其自身竞争性站住脚,不可能长时间大量补贴。”
以乙醇生产企业为例,5年之后将面临取消补贴的困境。“这个问题是非常明确的,5年之内不是让你拿补贴舒舒服服生存,而是让你采取技术进步,扩展消费市场。”冀星说,这个新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发全新的技术,把木质素水解加工成乙醇,另一方面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工艺。
煤变油和乙醇的境况意味着中国无法靠一种或几种替代能源解决问题,能源多元化将是必由之路。在其他现实的替代能源中,被专家和政府部门看好的是天然气、甲醇和生物柴油。
“天然气替代石油是最容易的事情,关键是你有没有这么多天然气。”周凤起说,“但中国天然气的储量少,质量并不高,而且集中在新疆和陕甘宁,需要‘西气东输’,一般首先用于民用燃料,然后才考虑发电和用于交通运输。”
更重要的是,2004年天然气仅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2.5%,占生产结构的3%,而当年石油在消费结构中占22.7%,用天然气大规模取代石油显然不现实。
甲醇亦是如此。尽管大量投资正涌向这个产业,许多县城的化肥厂转产甲醇,然后私下卖给加油站以提高标号,但甲醇汽油的大规模推广目前只在山西进行,85%的汽油与15%的甲醇按比例掺烧。
生物柴油在国内则正处于萌芽阶段,并被认为拥有非常好的前景。与国外拿优良的大豆、菜子油来做生物柴油的道路不一样,中国的生物柴油选择了质量比较低、价格比较低的原料,比如榨油厂的油角、酸化油、野生树木的种子以及餐饮废油。冀星认为,中国在用餐饮废油以及野生植物种子做生物柴油这两条工艺路线走通之后,将来会在国际上占有统治地位。

本文共5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内容来源:商务周刊    网站编辑:Webmaster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文章推荐
图片文章
本页文章相关内容列表

·《反垄断法》:迎战知识产权保护压力的中国大
·大产业寡头的“剥削”与“俘虏”
·听证不是行业垄断的“遮羞布”
·燃油税的10年乱相
·石油寡头能制造怎样的改革
·埃克森美孚:自行其是的石油巨头
·“铁老大”:难破的垄断逻辑
·“非公36条”:敞开财产自由和保护之门


杂志简介 | 杂志订阅 | 网站服务 | 邮件订阅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06《商务周刊》 京ICP备05029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