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资委相对应,公共委试点的出现为中国庞大的国有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操作模式
7月18日,海淀区召开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启动大会,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会正式成立。
忙碌的赵建忠在这一天成为全场瞩目的人物。赵现任北京市海淀区分管教育、卫生与社会保险和就业的副区长,他的一个新头衔是海淀区公共服务委员会主任。公共委成立之后,除了区里的日常事务外,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个具有示范使命的新生事物的构建和初期管理上。
公共委经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是海淀区政府的特设机构,代表海淀区政府行使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这让经历过抗击SARS战役的赵建忠感到责任重大。
作为改革的第一步,从7月18日开始,海淀区卫生局和海淀区文化委员会成为“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两家试点部门,卫生局所属的海淀医院、中关村医院等22家医院以及卫生学校、区卫生局医院管理服务中心、区医学救援中心等,文化委所属的海淀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29家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的事业单位,均统一纳入公共委管理。
海淀区区长周良洛在会上表示,成立公共委是为了彻底剥离政府部门“办事业”的职能,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归位。今后,卫生局和文化委“将职能转变到管宏观、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上来”。
按照北京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安排,在卫生局、文化委两家试点的基础上,将积极稳妥地扩大试点范围,按照“成熟一个、划入一个”的原则,逐步将其他部门的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划归公共委,以“构建开放的事业单位监管服务体系”。
在全国都在为事业单位改革进行各种探索时,在卫生和教育两大公共服务部门的市场化改革遭遇巨大失败之际,海淀区的改革试图为打破改革“堡垒”寻找一个新的思路。
“海淀的改革把一直分离的行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作为了一个整体。”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这为我国行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整体框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设计,“海淀改革的价值也正在于此”。
蓝极速网吧事件与SARS反击战
公共委作为政府所属的正处级特设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是平行的关系。赵建忠告诉《商务周刊》,公共委实行首长负责制,目前暂定行政编制26名。
“新成立的公共委承担对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的管理职能。”赵建忠介绍说,公共委具有五大职能:一是负责组织协调所属事业单位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参与有关行业规则和标准的研究拟定工作;二是负责所属事业单位财务和审计管理工作;三是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整合以及系统内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四是负责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工作;五是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党群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安全稳定工作。
在人事管理上,赵建忠说,公共委只负责所属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考核任免,其他人员由事业单位自主逐级聘任,并逐步实行全员聘任制。
海淀区的相关探索可以上溯到2002年。当年6月16日,海淀区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蓝极速网吧特大纵火案,这一事件成为海淀区探索行政体制改革的开始。
“蓝极速网吧事件暴露出很多政府管理上的缺位和盲点以及行政执法体制上的问题。”赵建忠介绍说,“虽然整个事件中公安、工商、街道和文化委等部门都有责任,但他们又都认为自己挺委屈,大家都觉得谁都有责任,但谁又都没责任。”
责权不清和相互推诿向来是政府部门的痼疾,但在蓝极速网吧事件集中爆发,给海淀区政府以极大震动,此后海淀区政府一直在探索建立管理、执法和监督三者相互协调的行政管理体系。而2003年爆发的SARS,对医院和人口聚集的海淀区带来了巨大冲击,当然,通过那场行政机器与民众力量空前动员的“SARS抗战”,也让海淀区政府看到了提供高效率公共服务的某种可能性。
“SARS的到来完全打破了行政部门职能分工式的工作体系。”赵建忠说,政府应该只做它该做的事情,即整个公共系统的综合控制中心,而不应该过细地参与到所有公共事业的运行之中。
2004年3月,北京市编委印发了《关于在海淀区、怀柔区进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明确在海淀区进行改革试点。随后,海淀区加快了推进改革的进程,确定“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整体改革思路,同时制订了包括筹建海淀区公共委的完整试点方案。
北京市之所以选择海淀区作为改革试点之一,赵建忠认为,是因为海淀区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去年海淀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占北京市的1/4,在北京市区县中可支配财力最强。而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积累,海淀区形成了数量多、规模大、包袱重的事业单位,传统的事业单位制度使多年沉淀下来的国有资产僵化,限制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尤其是占用了大量的事业经费,分割了公共资源,在社会管理转型的形势下,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
“我们希望让主要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回归政府机关,对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改企转制,其他事业单位在公共委的整合、引导下逐步进入市场。”周良洛显然了解以医疗为代表的公共事业领域改革所遭遇的挫折,他说,“这一改革思路虽然是高难度的,但是具有可操作性。”
政府和事业分开
“我们评剧团的活动早停了,现在谁还有心思演出啊。”在海淀区的改革方案中,海淀区评剧团是惟一要求被撤销建制的事业单位,一位留守的工作人员在电话中无奈地告诉《商务周刊》,下一步何去何从,他们都在待命之中。
作为评剧团的上级主管部门,海淀区文化委主任惠远霖最近也在忙于划转剥离工作。评剧团不断有人给他打电话,询问为什么要撤销剧团和下一步的人员安置计划。
其实,从去年以来,惠远霖就已经知道,海淀区有可能把卫生和文化作为改革的两个试点行业。在文化委2005年的计划中,即明确事业单位改革是今年的重要工作。惠远霖当时提醒所属单位,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要有思想准备。
关于撤销评剧团,惠远霖告诉记者,这是区里改革的需要,具体的原因他不做评论。但他透露,该团人员安置已经有了初步计划。目前,评剧团有人员47人,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有一大部分人可以在自愿条件下提前退休、离岗待退或者自谋职业。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员,年龄在三四十岁,年富力强,而且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水平,可能会充实到区文化馆。“此方案我们已经与区人事局和编办进行了沟通,目前已经把方案报到了人事局。”惠说。
按照改革方案,原来由文化委所属的区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将划转公共委管理,并要求从7月18日开始后一个月内完成划转工作。惠远霖在7月19日就把上述三家事业单位的人员名单及基本情况提供给了公共委。“三个单位的划转工作进展顺利,就等下一步到人事局办理调动手续了。”
此外,文化委原来所属的海淀剧院、电影管理处作为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在公共委成立后正式转制为企业。划转和剥离工作完成后,文化委保留了社会文化管理所和文物管理所两个承担着社会管理职责的部门。在此基础上,“将很快组建文化执法队。”惠远霖说。
“公共委成立后,文化委可以从办事业中彻底解脱出来。”惠远霖长舒一口气,他认为,过去作为文化行政的管理部门,有些事情不应该由文化委来做,但在政事不分的体制下,文化委既要办文化,还要管文化,从小到具体出什么节目,到请什么样的灯光师,大到所属8个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矛盾问题,事无巨细都要集中到他这里,“什么都要管”。“今后,我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抓文化事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了。”惠远霖说。
这次与文化委一起作为试点的海淀区卫生局,在公共委成立的当天下午,就召开了全局的改革动员大会,马上开始着手进行26家所属医院和事业单位的剥离划转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海淀区卫生局局长的于小千,同时兼任公共委副主任。
记者从海淀区卫生局了解到,区卫生监督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仍保留在卫生局。同时卫生局已经把原来的12个内设科室砍掉一半,只保留了妇幼、防病保健、医政、政策法规、爱卫会、综合6个科室,其中,综合科室由原来的党办、人事和财务三个部门合并而成。
“剥离政府职能部门的目的,最终是使其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回归。”赵建忠认为,在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职能部门很难进行公平公正的监管和合理分配有限的公共资源。他以海淀区卫生局为例,该局有40%多的人员都是为了下属医院而设定的机构和编制,政府每年为此要承担很多的财政支出。类似的情况不只在卫生局,还涉及到文化、人事、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有的部门比卫生局还厉害。
类比国资委
北京市海淀区新成立的公共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国资委。汪玉凯也认为,公共委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事业单位,而是作为政府特设机构,统一把公益性和半公益性事业单位纳入其旗下管理人、财、物,确实类似于管理国有企业资产的国资委。
“可以说,比照国资委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公共委就是服务性事业单位的出资人代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说,“与大量的国有企业资产一样,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是多年来国家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这部分资产同样面临着下一步处理和整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