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杂志订阅 | 读者调查 | 商务论坛 | 新期预告 | 精彩活动 | 招聘信息

 
搜索:
范围: Web 本站

首页>>观察>>正文

中行“闪电”回归


作者:商思林,本站   浏览次数:    更新日期:2006-6-30 15:25:49   字号设置:[ ]


    虽然未能真正实现A+H同步发行,但中行毕竟开启了优质海外上市公司回归的大闸。

    谁都没想到,中国股市4年以来的最大跌幅出现在“红五月”势头未减的6月7日。当天,上证指数以1678点开盘,继而一路下行,尾盘报收于1589.55点,跌幅达5.3%,上千只股票仅43家上涨。来自申银万国的研究认为,目前大盘已进入1个月左右的调整过程,上证指数最终回调目标在1450-1500点区域。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次下跌属于阶段性调整,因为它缘自一则长远看属于利好的消息——刚刚赴港上市成功的中国银行将“闪电”回归A股。6月5日晚,中国证监会公布,中行将在A股市场发行不超过100亿股的股票,募集资本不超过200亿元。6月9日,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了中行A股首发事宜。根据发行时间安排,中行6月12日开始发行A股的询价推介,预计将在6月22日公布发行价格,7月5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当然,从技术面上看,此次调整的盘中原因在于前期获利回吐压力过大。宏源证券分析师朱卫东分析到,前阶段上涨幅度最大的股票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蓝筹股,很多ST股票成为领涨龙头使得投机气氛过于浓重,在创出1695点高位之后,市场尽管有回调预期,但很快又回到1685点高位,这种非理性上扬势必引来深度回调。 在恢复新股发行之后,监管部门陆续公布了IPO排队名单,仅在沪市上市的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就将达到一天一只的密集程度。“这是监管层的一次主动调节。监管层看到天天涨下去存在很大风险,有意以发行来进行市场调节。”朱卫东评价到。

    而中行这样的“巨无霸”回归,使得A股市场存在更大的扩容压力。IPO第一股中工国际新股申购冻结资金达2046多亿元,根据发行数量对比,朱卫东估计中行上市最少冻结资金6000多亿元。根据招股意向书,本次中行A股发行战略配售和网下配售给机构投资者的股份占总发行规模的半数以上。各路机构为了准备调集资金申购中行,就有可能选择对目前持股“挥泪斩仓”。

    6月1日中国银行的H股发行引起了海外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关注和追捧,其集资规模达867亿港元,成为全球有史以来规模第四大的IPO股票。中行在港上市后股票一路上扬。到6月12日,其3.375元的市场价格较2.95港元的发行价已有接近15%的涨幅。

    不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委员、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江作良向《商务周刊》表示,尽管中行A股上市会引起资金分流,但并不会导致基金公司大规模的减仓。他同时声称,易方达旗下基金并没有因此大幅度调仓。
近来市场表现十分活跃的招商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成保良同样表示:“只要有好的市场机会,钱不是问题。”他认为,大盘长期趋势并不会改变,而中行成为优质国有大型企业第一个实现H+A上市的公司对大盘具有更长远的意义。

    去年,建行、神华等国有大型企业就有A股与H股同时发行计划,由于担心大盘股发行会冲击国内股市,最后不得不放弃。但建行、中石油等优质国企在海外市场大幅上涨后,舆论又指称国内投资者无法分享国企成长的成果。

    江作良认为,A股市场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后,政策障碍一扫而空,这是A股能够接纳国内优质海外上市公司回归的前提。理论上来讲,同一公司在两地上市融资应同时进行,这样既能同价发行,又能降低募资成本,还能避免因时间错配而导致对两地投资者的不公。但中行还是实行了先赴港上市再回归A股的模式。由于A股市场投机特征更强,其股价明显要比H股市场高。也正因如此,A股的发行价往往要比H股市场的发行价高。A股的发行只会增厚H股股东的权益,而不会损害H股股东的利益。如此一来,“H+A”会受到H股股东积极支持。相反,“A+H”则因为要权衡两地投资者利益而受到更多因素的干扰。

    朱卫东说:“中行在香港上市后不久即在国内A股上市,确实是一个进步,但如能真正做到两地同步上市,意味着A股又向与国际接轨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内容来源:商务周刊    网站编辑:Webmaster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文章推荐
图片文章
本页文章相关内容列表

·主题九:银行现代代
·建行上市一年的全面发力
·竞争、转型、创新和变革是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
·尚福林三年定“江山”
·金融改革“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故事
·深发展大愚若智
·德行:“非德国化”运动的苦与乐(图)
·毕博:中印将成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
·中国是汇率操纵国吗?
·不良资产处置的专业陷阱
·谁在不良资产处置盛宴中狂欢?
·银建模式:“双赢”中的利益缺口
·AMC转型——走在规则边缘的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
·金融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鬼门关”
·找寻令人尊敬的“傻钱”
·财富追逐的第二居所


杂志简介 | 杂志订阅 | 网站服务 | 邮件订阅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06《商务周刊》 京ICP备05029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