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杂志订阅 | 读者调查 | 商务论坛 | 新期预告 | 精彩活动 | 招聘信息

 
搜索:
范围: Web 本站

首页>>全局>>正文

唐人没有街


作者:袁瑛   浏览次数:    更新日期:2008-5-27 13:10:59   字号设置:[ ]


     唐人街衰了,中国城又兴了。在海外的中国人为什么总是要制造“街”或者“城”的生存界限?

     多伦多曾经行人如鲫的唐人街,如今已然街道凄清,车辆稀落,商铺门可罗雀。原来的中式糕点房橱窗里落满灰尘,悬挂着“此屋出售”的招牌。在靠近布罗德维尤和格拉尔德的东唐人街,如今共有二三十所房屋在出售、出租或闲置。

     唐人街的衰落不只在多伦多。自1960年代檀香山百年历史的唐人街被推平变为一个文化中心,北美多个唐人街就伴随城市改造而逐渐消失:费城在建设通向新泽西的通道,以及后来的贫民窟改建中,占用了唐人街一条主要大街和一部分地区,那里的华人居民从1万多人锐减至200多人;匹兹堡的唐人街因为要建设高速公路而被彻底铲除;芝加哥的老唐人街无法抵挡企业公司的压力,也被迫迁到新址;洛杉矶的唐人街,同样在城市扩建中逐渐消失。

     唐人街衰落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曾经作用于它的来自外界的破坏力量已经不存在了。

     1850年,一批民不聊生的中国人穿越太平天国的炮火,离开哀鸿遍野的祖国,来到东南亚以及被他们视为遍地黄金的北美求生。在先后为处于工业文明蒸蒸日上时期的美国和加拿大修建了铁路、开采了金矿之后,白人们却认为华工夺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把中国人当作“祸民”。在这种反华情绪引发的暴乱之下,北美大陆的唐人街扛住了种族倾轧的危机。在东南亚,尽管勤劳的华人创造了一半以上的财富,但荷兰殖民者分而治之,以土著人制衡华人,并严格扼制华人学校等中华文化的传承。在上个世纪东南亚国家相继独立之后,华人更遭受到当地政府的“强制同化”政策。然而,即使经历了1959年、1998年等多次“排华”风波后,唐人街仍然倔强地在东南亚国家存在并发展着。

     如今,自由移民的政策取代了“排华法案”;虽然进入主流社会依然存在一层看不见的“glass ceiling”,许多当初被称为“黄祸”的华人已经得以进入主流文化,包括华裔军人、华裔议员甚至华裔总督。

     在历史上不曾被反华力量打倒,在外部条件全面利好的情况下,唐人街却开始了自我坍塌——这不仅仅归因于城市扩建或者西方人对华人依然存在歧视这样的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或许是来自唐人街内部面对新形势的无力。

     很多年来,无论在北美、西欧还是在东南亚等华人聚居较密集的地方,遍布的小杂货店一直是唐人街的主要经济形态。“唐人街本身应该开始转型了。”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华裔教授Eric Fong表达了他的期望,“它应该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进出口商店和银行进来,要和整个中国的商业网络相连。”

     相比较日渐式微的唐人街,在全球各地日渐兴起的“中国城”项目显然比前者更贴近中国的商业脉搏。

     不同于那些不能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唐人街”聚居区,“中国城”,尤其是近两年来兴建的“中国城”项目,往往在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商业目的。由英国ICE集团和天津市合资9亿美元在伦敦港区兰姆豪斯建成的“中国城”,不仅包括中欧贸易中心,还包括百货大楼、展览大厅、四星级旅馆以及中国式街道;由浙江商人骆金星正在瑞典卡尔玛兴建的“中国城”,野心是打造北欧甚至欧盟最大的中国小商品贸易基地与经济合作平台。

     与此同时,很多“中国城”项目还是由当地政府一手兴建。2007年,洛杉矶市议会通过决议,拨款3550万美元协助建设中国城“花市广场”的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总投资额达到1.46亿美元;2008年3月,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呼吁韩国政府采取措施,在首尔恢复和兴建“中国城”,以推动韩国经济发展;同时,德国、老挝政府也在进行着大规模游说,希望民众同意在自己国家里建立起一个中国城,以刺激商业及投资氛围。

     当地政府首肯的背后,无疑是经济利益的驱动。极力提倡兴建中国城的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在一份报告中分析说,在像首尔这样的大城市中出现中国城,可能会产生近24万亿韩元(约合250亿美元)的经济效应。对于中国城这样依托于中国商人的自有资本或与外资联合投资的具备民族产业特征的经济聚集区,而非简单意义上的民族聚居区,显然可以比唐人街更迅速且有效地实现这样的经济辐射力。 

     事实上,在全球唐人街日渐衰落的背景下,发展势头旺盛的纽约唐人街的内在动力与此如出一辙。在社会学家眼中,纽约唐人街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华裔民族聚居区,它是一个“由移民民族群体创建的、依赖独特民族劳务市场并为民族市场服务的区域”。在洛杉矶加州大学执“亚裔研究学”牛耳的周敏对纽约唐人街的考察发现,后者作为一种民族经济聚集区,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丰富的社会资本,由此形成的社会网络为街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得唐人街里的华人企业和华人华侨有可能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地位。

     在具备了自有的支柱性民族产业和资本之后,纽约唐人街也逐渐完成了自我更新。它的成功有力地抨击了一直以来占美国学术界主导地位的移民理论——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美国学者伯吉斯和派克在诠释了美国的移民问题后得出结论,移民聚居区最终都将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贫民窟。

     然而,无论中国城还是转型后的唐人街,仍然不可避免地面对着来自当地民众的戒心,虽然比起传统唐人街来说,前者遭遇的敌对要“温和”了许多。

     2004年底,由上海海外联合投资股份公司投巨资在圣彼得堡建设“波罗的海明珠”项目,打算建设一个超大型综合社区。一些圣彼得堡市居民举行集会并签名抗议这个项目,有圣彼得堡市议员甚至宣称“中国人要通过人口夺取世界”,当地媒体也在渲染“圣彼得堡会出现唐人街,里面住着上百万的中国人”。直到圣彼得堡市政府出面澄清,风波才渐渐平息。但俄联邦移民局局长康斯坦丁·罗曼达诺夫斯还是表示:“西方国家存在的类似‘中国城’这样的移民区现象,俄罗斯是不能接受的,我们可以保证,它在俄罗斯是不可能存在的。” 

本文共2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内容来源:商务周刊    网站编辑:Jimmy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文章推荐

图片文章
本页文章相关内容列表

·百万韩人入华


杂志简介 | 杂志订阅 | 网站服务 | 邮件订阅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06《商务周刊》 京ICP备05029305号
51.la 专业、免费、强健的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