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杂志订阅 | 读者调查 | 商务论坛 | 新期预告 | 精彩活动 | 招聘信息

 
搜索:
范围: Web 本站

首页>>财经>>正文

2008两会次债危机与金融安全:经济学家调查


作者:   浏览次数:    更新日期:2008-3-12 17:10:17   字号设置:[ ]

2008两会次债危机与金融安全:经济学家调查

调查时间:200839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多个证券研究所和高校的经济学家、学者教授共计11位专家参加了本次调查

调查对象选择方法:和讯网邀请各经济学家参加问卷调查

报告撰写: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易佳

 

1、红极一时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出空前的危机,随后在全球蔓延开来,然而国内在危机开始显现的时候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您认为全球次债损失是否超出预料?

u       90.9%    认为全球次债损失大大超出了预期

九成(10位)受访经济学者认为全球次债损失大大超出了预期,持此观点的经济学者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建臣、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学者高辉清安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善文、花旗银行亚太区首席分析师沈明高、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等人。

何诚颖学者则认为次债损失在预期范围内。

2、到目前位置,你认为次债危机是否已经见底,是否还会扩大?

u       45.5%    认为现在还无法判断次债危机的走势

经济学者李明亮、谢百三、周克瑜、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何诚颖学者5位(45.5%)专家认为现在还无法判断次债危机的走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学者高辉清、安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善文、经济学者左晓蕾、花旗银行亚太区首席分析师沈明高4人(36.4%)则认为次债危机已经见底,美国以及全球债券市场会慢慢好转。

经济学者金岩石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建臣认为次债危机没有见底,依然还有扩大化。的趋势

3、在这场次债危机中,中国有几家银行受到影响,中行、建行、工行、中信银行等都受到波及,您认为这场次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否仅限于此?

u       45.5%    认为次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只是开始,更严重的还没有显现出来

经济学者李明亮、谢百三、周克瑜、左晓蕾、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5人(45.5%)认为次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只是开始,更严重的还没有显现出来。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学者高辉清、安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善文、经济学者金岩石、何诚颖学者4人认为次债危机远离中国,对中国的影响仅限于投资次债的机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建臣和花旗银行亚太区首席分析师沈明高则认为无法判断次债危机的影响范围。

      

4、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更多的依赖于银行系统,相对于美国发达的证券市场更显脆弱,你认为中国是否会爆发类似于美国次债危机的金融危机?

u       63.6%    认为中国不会爆发类似于美国次债危机的金融危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学者高辉清、安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善文、经济学者周克瑜、花旗银行亚太区首席分析师沈明高、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5人(45.5%)认为中国不会爆发类似于美国次债危机的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泡沫被扩大,没有那么严重,所以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经济学者金岩石和何诚颖学者认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承受力很强,所以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建臣、经济学者李明亮、谢百三、左晓蕾4人认为地产市场泡沫严重,所以不排除爆发危机的可能。

      

5、您认为中国应该采取何种措施防范次债?(多选)

u       72.7%    认为应该深化金融业的改革和金融创新

关于防范次债的措施,72.7%的受访专家学者认为应该深化金融业的改革和金融创新,这8位专家主要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建臣、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学者高辉清、安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善文、经济学者金岩石、谢百三、花旗银行亚太区首席分析师沈明高、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何诚颖学者。

63.6%的受访专家学者认为应该加强国际金融风险防控,持此观点的专家主要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建臣、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学者高辉清、安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善文、经济学者周克瑜、左晓蕾、花旗银行亚太区首席分析师沈明高、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7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学者高辉清、安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善文、经济学者李明亮、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4人认为应该提高信贷门槛,降低信贷风险。

 

内容来源:商务周刊    网站编辑: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文章推荐
图片文章
本页文章相关内容列表


杂志简介 | 杂志订阅 | 网站服务 | 邮件订阅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06《商务周刊》 京ICP备05029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