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资委一统非金融国资的江湖后,为金融改革而生的汇金公司已然成为金融国资的神经中枢。问题是,汇金真的能一统金融江湖吗?汇金的命运将取决于各方在外汇储备上的博弈
位于北京金融大街平安大厦七层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不挂任何牌匾,不设任何前台,其紧闭的房门和朦胧的落地玻璃窗也成为了最好的屏障。只有电梯口的指路牌上显示,走廊尽头的8间办公室属于这家自2003年12月诞生以来频频见诸报端的“大人物”。
虽然现任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曾经表态要公布公司章程、对董事安排的基本条件,以及对商业银行改革的绩效评价等等,但时至今日尚未兑现。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家信息不够透明、公司治理不够明确的公司。不仅外界对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感到迷惑,就连金融业界的许多专家,都为汇金公司的定位不明而大伤脑筋。
然而,在过去的20个月里,这家在金融改革中诞生的国家公司在大张旗鼓地扩张着。它动用外汇储备,频频注资金融机构,先后控制了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银河证券。截至目前,其动用的外汇储备已达700多亿美元,占整个外汇储备10%左右,而其控制的金融资产早就超过大半壁江山。在接下来的一系列金融改革及金融重组中,这家“汇”字打头的公司俨然呈现出一统江湖之势。
与国资委一统非金融国资的模式不同,汇金并不是一个“金融国资委”,它甚至在成立之初就被认为是一个过渡性公司。但随着它的胳膊越来越粗,汇金似乎成了一个无法停下来的管道,源源不断地把外汇储备注入一家家巨型国有银行和券商。
武林秘笈“外汇储备”
“汇金迅速成就金融江湖‘武林盟主’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练了几招不为人所知的武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把目前中国高达7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比喻为一部武功秘笈。
“过去谁也没有发现这部武功秘笈,也没有人去练,大家的武功都一样的平庸,所以当‘汇金模式’出世时都被称为妙招。”他对《商务周刊》说,“由此,正如武侠小说里描述的那样,兵不血刃争霸金融江湖的故事也开始了。”
在“汇金模式”之前,银行改革是名正言顺的财经性救助,但国有银行却一次次地亏空和伸手,从1998年以来上演过的“最后晚餐”至少5次以上,包括1998年财政部以发行2700亿元30年期特种国债的方式,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给4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人民银行同时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5200亿元的再贷款。然而,这些投入和救助并没有给国有银行带来自动供血的机制。截至本轮银行改革前夕,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又已经积累了2万多亿元,央行的再贷款也有1.7万亿元回收无望。
正在中国政府面对这个填不完的钱窟窿毫无办法之时,另一个高高凸起的7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同样让政府感到苦恼。然而,当两个问题碰到一起的时候,一种不可思议的奇招出现了,这就是本轮金融改革最大的特点——成立汇金公司,动用外汇储备。
2003年12月16日,汇金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随即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汇金这第一笔投资就让许多人为之错愕不已。
按照经济学常理,中国实行的是外汇管制,因此每一个美元从国外进来,央行都会强制结汇,这样就有8元人民币兑换出去,进入货币市场流通。以现在7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计算,就有56000亿元人民币已经参与了流通,而如果这些外汇储备再次回来流通于国内,则相当于同量的货币发行了两次。
“这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徐滇庆,这位当时远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的经济系终身教授说得有点偏激,“如果这部分资金是拿来冲销银行的不良贷款,那么这些资金马上就进入了货币市场,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叫央行多印些钞票给国有银行注资更干脆”。
钟伟则从技术层面指出,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包括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和表外资产,不良资产的产生、拨备的提取和覆盖、不良资产的处置等都是连续发生的,除非外汇注资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本配置,否则无论渠道如何迂回,这些资本金被混入结汇、冲销不良资产损失不可避免。
正是因为这样,每次外汇注资的时候,中央都强调“不能结汇成人民币、不能冲销不良资产”,同时,获得注资的金融机构也一再承诺给汇金一定的投资回报。若真如此,那将是中国人在世界上的一次伟大的创举。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央把这次银行改革称作“背水一战”了——外汇注资前,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都已经剥离冲销干净,注资后如果银行再次出现亏空,外汇作为资本金就会用来填平窟窿。相反,如果银行就此走上一条可以自身供血的道路,外汇就真的不用结汇,并在合适的时候如同当初汇金成立高层所说的那样,“汇金可以退出股份,外汇储备还可以回归原位”。
问题是,获得金融“盟主”地位的汇金那时会主动退出吗?
汇金扩权引发财政摩擦
在以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行、建行后,汇金扩张的速度随着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而一发不可收拾。
2004年6月,汇金公司悄然向当时正在进行财务重组的交通银行注资30亿元人民币;2005年4月,汇金向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与财政部各占50%股份;2005年7月,中国进出口银行获得汇金公司50亿美元注资。其间还有传闻称,光大银行已暂停增资扩股工作,转而寻求国家注资,希望从汇金公司获得100亿元人民币。国家开发银行也向中央提出希望得到汇金公司200亿美元的注资。
进入2005年中旬以后,外汇注资的银行改革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美国美洲银行斥资25亿美元收购中国建设银行9%的股份;新加坡的淡马锡斥资14亿美元收购中国建设银行5%的股份;苏格兰皇家银行宣布它牵头的一个银团将以31亿美元收购中国银行10%的股份;高盛集团旗下的投资子公司与德国的安联正在达成收购中国工商银行9.9%股份的协议。
此后,汇金开始转舵朝向正受病魔缠身的券商领域。6月14日,银河证券证实获得汇金公司注资,据称总金额约60亿元左右,汇金公司将在银河证券完成股份制改革后成为大股东。其他国有独资证券公司也开始跃跃欲试,比如华夏证券等等。
凭借背后强大的外汇储备,沿着金融改革的版图,汇金所到之处,都尽数纳为麾下。截至目前,汇金动用外汇储备700多亿美元,占整个外汇储备的10%,而所拥有的金融国资就已经超过大半,俨然一副“小金融国资委”的框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除了中国农业银行仍然属于财政部之外,其他3家已经尽收汇金囊中。其他投资还有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两家大型券商——银河证券和中金公司,以及一家目前收购证券类资产异常活跃的投资公司——建银投资,等等。
一些人士认为,汇金的扩权已经引起了其他部门的不满,尤其是财政部。8月23日的《华尔街日报》称,“这种不满情绪开始爆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上刊载的一篇文章对央行进行了公开指责,并对央行扩大其影响力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央行的货币政策运用应避免形成财政性救助支出和争取监管权力的砝码,避免因功能错位而形成财政分配的另一种渠道。”
《华尔街日报》引述业内人士的话称,在为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后,汇金实际上几乎控制了两家银行的全部资产,等于是把财政部架空了。此后,汇金再向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时遭到了来自财政部的阻力,因而才各自拥有一半工行资产。
不过,一直十分关注汇金发展的钟伟认为《华尔街日报》的这个报道并不客观,他解释说,工行改制之所以采用双方各占一半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即使把财政部所拥有工行的1240亿元资本金全部注销后还有缺口,所以才暂不注销,与150亿美元一起放在一个共管账户上。
在钟伟看来,财政拥有工行的资本金以后还是会分批逐步注销的,“如果不注销,银行的资本金链条就变得太复杂了:一个政府职能部门财政直接持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另一个财政所控制的公司(汇金)还持有这家商业银行的股份”。
实际上,财政部之所以在整个金融改制过程中处于弱势状态,也是因为财政部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财政部充当的只是政府资金的筹措部门,相当于政府的一个大管家。它只管如何把钱收进来,但政府怎么花钱却是无能为力。与此同时,财政部也只有一个金融市场司涉及到金融领域,而这个司本身就只有几十个人。
汇金的宿命
在工商登记中,汇金是财政部的全资子公司,其5000万注册资金全部为财政部出资。但在外界的描述中,汇金却成了央行的一个工具。这其中的缘由,主要是因为汇金乃是为金融改革而生,而时下主导这场金融改革的正是央行,不是财政部。
从隶属关系角度来讲,汇金归国务院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领导小组指挥运作,而这个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来自央行,并由央行行长周小川领导。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讲,财政部可以行使所有者权力。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财政部官员告诉《商务周刊》,“现在的情况是财政部掏了5000万注册了汇金公司,但并没给汇金提什么要求,当然汇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