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二部落户沪江,标志着上海在中国“金融中心”之争中明确了领先地位
新吸引的全是增量
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管理总部挂牌。在挂牌仪式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成立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就是要围绕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加强中央银行总行的调节职能和服务职能。
“建设国家的金融中心,是超越城市利益和区域利益的。”周小川在讲话中,实际上已经将上海看作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他解释说,央行肩负货币政策、宏观调控、金融市场、金融稳定等职能,必然围绕金融中心来改进职能,“因此,上海总部应运而生”。
央行二部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历程中的里程碑性大事件。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银行间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黄金市场、钻石市场等金融市场,央行上海分行实际上已经承担了监管这些全国性金融市场的责任,而央行二部的应运而生,得以将原来上海分行对这些全国性金融市场的监管责任平滑转移到总部。
或许正是看到了长三角金融联动的大势所趋,央行此次在二部与上海分行的领导人员安排上打了提前量。央行上海分行的人士说,上海分行行长胡平西兼任上海总部的副主任,不啻意味上海总部与上海分行之间既独立又互相渗透的关系。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二部肯定会对上海分行的部分机构进行撤并。
条件成熟时顺势而为,几乎是央行机构落户上海的操作惯例了。按照原来的计划,央行清算中心只是希望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再设一个数据备份中心,而且原本考虑的城市中并没有上海。但清算中心最后却落户上海,根本原因就是大家都看到了上海在建设金融中心上的优势。
其实,自中国工商银行总行2001年11月把票据中心放到上海之后,四大商业银行中的另外三家也先后把市场操作层面的部门安排到了上海,比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资金运营中心、中国银行的全球金融市场全球交易部上海中心、农业银行的票据营业部等。2005年上半年,设在上海的同业拆借、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市场的成交总量达到14.87万亿元,高于2004年全国GDP的总量。如此庞大的成交量,相当于平均每天有约1200亿元的金融资产通过上海这个“枢纽”实现了再分配,通过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的体系已在上海基本形成。
“如果央行这次职能部门的分拆,是出于服务现有市场的初衷,此次行为具有非常的意义;如果是为了促进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的金融发展,央行把货币决策部门放到上海来才更有意义。”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针对8月初中国人民银行上海管理总部挂牌一事,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张纪康教授仍然表达了自己的这种遗憾,这也是很多上海金融从业者普遍存在的朴素想法。
但央行将货币政策司继续留在北京,剔除央行其他的考虑不说,单单长三角金融联动的程度也尚没有形成这样的强烈需要。直到2004年年末,央行上海和南京分行才在长三角金融联动方面宣布正式建立合作机制,下发了两家分行如何开展交流与协作等问题的会议纪要。复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告诉《商务周刊》,长三角金融联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实际的联动才刚刚开始。
避免正面交锋
2005年上半年,上海新增金融机构49家,金融机构总数至此达到566家。其中,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300多家,24家外资银行选择上海作为在华业务的主报告行,在沪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及其贷款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10%,上海正成为我国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3000多家中外资银行业的金融机构,已经多少给人以“银行多过米店”的印象了。
如果简单地将上半年新增金融机构的数量乘以二,上海今年全年新增的金融机构将达98家,比2004年的94家略多。相当于每4天就有一家新的金融机构开张,尽管已经是1992年“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段了,但上海并不满足。8月26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冯国勤在“2005中国金融品牌论坛”上表示,今年还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五年打基础”的头一年,再经过从2010年开始的“十年建框架”后,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事实上,各大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云集,已经凸显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这方面最主要的标志是上海掌握了国内主要金融产品定价的话语权。截止到今年6月30日,设在上海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日均成交量高达812亿元,已经成为全国各家金融机构进行资金融通和债券等重要金融品种定价的中心。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量已占到全国的60%,上海期货市场成交量在全国市场的占比为57%。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上海已经具备冲击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伦敦,二战后到1960年代中期的纽约,还是1980年代的东京,国际金融中心首先都是本国金融产品、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集聚地。目前,铜的“上海价格”已经成为分析中国乃至世界铜供应量的重要窗口,对国际铜的定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燃料油期货价格与国际能源市场行情关联互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每天都会受到国内外方方面面的密切关注。
与上海这两年在金融中心建设上的推进速度相反,香港、北京、深圳等城市已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强调“金融立市”。《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当年之所以产生极大震动,主要诱因之一即是深交所暂停发行新股等于使深圳丧失了金融竞争的核心基础。
而在2005年初出台系列吸引金融机构落地政策之前,北京多年来一直因为金融机构的“南飞”而痛心疾首,尤其是2001年的富国、博时、长盛、大成等4家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中信证券几乎同时将注册地迁离北京,这成为北京2002年转向全力引驻金融机构的一根“导火线”。 北京和深圳相继抛出比上海优惠得多的吸引金融机构落户的政策。
在此情况下,上海开始重新认识所谓金融中心的标志性作用。吸引多少金融机构落地,不再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而如何通过与国内其他金融中心的功能划分和优势互补,进而奠定上海在这个金融中心体系中的核心位置,至此成为上海金融政策的全新取向。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方星海博士说,金融中心建设牵涉到许多经济利益的调整,有些措施搞不好会适得其反。他指出,上海建设金融中心,采取的是不主动损害其他地方的现有利益,从我国金融服务的增量中寻求最大的份额,再由市场去决定存量调整的策略。而央行二部,就是增量决定存量的产物。
借道浦东综合试验区
如果说央行二部等增量金融机构的落户还是经济形势发展必然结果的话,上海主动性地大规模蓄纳金融增量的行动则才刚刚开始。上海借道的是浦东综合试验区,它的核心就在于释放最大能量的体制创新。上海市市长韩正为此指出,在继续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上海的同时,上海将创造条件鼓励在沪外资金融机构拓展业务,以满足跨国公司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
体制创新带来的最新金融增量品种,当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英国毅联汇业有限公司(ICAP)、上海国际集团和德利万邦组建的合资货币经纪公司了。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士透露,从国际情况来看,货币经纪公司对于完善货币市场体系、提升货币市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而对货币经纪公司的设立,银监会一直希望先试点再逐步放开的市场准入政策。市场人士预测,货币经纪公司在试点之后很快就会形成烽火燎原的蔓延之势。
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曾明确表示,金融、综合配套改革等工作,是浦东今年下半年开始的工作重点。货币经纪公司只是浦东按中央要求“稳步推动、先行先试”的一个着力点。一位参与《上海浦东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制订工作的官员告诉《商务周刊》,浦东已经开始向金融监管部门提出完善金融市场方面的功能性政策的申请,比如在上海期货交易市场首先引入QFII、设立期货基金、率先成立专业票据公司、推动票据交易所的建设等。
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杨周彝说,在金融创新上,浦东将大力发挥整合现有资源的功能,比如进行银行控股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的试点,探索发展中小银行等。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专家李岩进一步认为,通过金融创新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使金融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发生与以往不同的变革,从而越过市场或制度的障碍,获取最大限度上的收益。
除了可以想见的金融增量外,上海目前还在想方设法开辟新的增量,正在筹建中的排污权交易中心、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就是这样的典型。虽然摆脱依赖政策优惠建设金融中心,让上海看到了“兵不血刃”的效果,但在注重蓄纳增量得以绕开与香港、北京、深圳正面竞争的同时,上海更为看重的是增量对存量的调整。
根据规划,支付系统备份中心、个人征信系统服务中心和反洗钱监察中心等“三大中心”,将随央行二部迁移到上海。“三大中心”落户地点是位于浦东张江的上海银行卡产业园,供其使用的地块已经划好。根据上海建立金融中心的总体规划,上海欲把银行卡产业园建成中国最大的金融信息园区。园区里的软件、集成电路产业都与金融信息业密切相关,而“三大中心”运营正需要高度发展的金融信息业为之配套。资料显示,上海银行卡产业园自2003年建立以来,已经吸引中国银联信息处理中心、平安保险客户暨后援技术中心、交通银行数据运营中心、中国银行华东信息处理中心等机构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