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杂志订阅 | 读者调查 | 商务论坛 | 新期预告 | 精彩活动 | 招聘信息

 
搜索:
范围: Web 本站

首页>>特别报道>>正文

谁在不良资产处置盛宴中狂欢?


作者:商思林   浏览次数:    更新日期:2006-5-19 18:14:46   字号设置:[ ]


    不良资产处置是一个垄断味道极浓厚的私密“圈子”,也正因此,有了罗贤平这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攫财大亨。

    2006年3月24日,香港《成报》刊登报道,一名香港基金经理因被认定“在2004年年底强奸按摩女”,而遭香港法院宣判入狱五年。文章充斥细节描写,更像网络上谋求点击率而泛滥成灾的“社会新闻”。

    报道的主人公名叫罗贤平。在内地和香港的投行界,罗贤平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自从2001年罗担任总经理的中金丰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摩根士丹利一起拿下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亿的不良资产包之后,他几乎参与了中国所有重大的不良资产处置案,其内牵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外联国际投资银行,纵横开阖间,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数以百亿人民币计的不良资产在他那双翻云覆雨手中低买高卖,种种灰色地带一而过,谁都没有想到,最后竟栽在一名按摩女的石榴裙下。

    尽管这位在不良资产圈内大名鼎鼎的“巨星”以如此极其怪异的方式陨落,但罗贤平所代表的一类人和一种处置不良资产方式,已成为中国银行界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处置”中黑白难辨的标记。

“深入调研”立足江湖

    总是西装革履出现在公众场合的罗贤平43岁,江西籍,持香港身份证,长期在香港居住。

    “他是一个很厉害的商人,但容易走极端,要么对你很好,要么对你很坏,结果是交了不少朋友,也结下了很多恨之入骨的仇人。”罗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生意伙伴如此评价到。

    2001年,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投标团一举投得华融4包不良资产,共计200多亿元。由摩根士丹利、KTH基金管理公司和中金丰德三方合资成立的凯利资产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处理这些不良资产。在凯利的三个股东中,中金丰德是唯一的国有企业。罗贤平也由此第一次进入不良资产圈。

    此前《南方周末》曾有报道称,罗贤平利用这次华融和摩根士丹利的不良资产出让,巧妙地隐身于摩根士丹利投标团背后,通过自己控股的海外公司获得投标团买下的四个不良资产包中的“华融1C”包,从而以6000万元的代价拥有该包中唯一的一笔资产——中天航业投资公司7.28亿元的债权。

    2002年,罗贤平和中金丰德的身影又出现在中国建设银行江浙沪三地分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中金丰德与摩根士丹利再次联手,中金丰德负责不良资产的调研工作,摩根士丹利最后斩获4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包。当时有人指出,中金丰德的调研“起了很大作用”。

    放开手脚的罗贤平在这个圈子里的业务越来越多。中金丰德办公室主任彭丽向《商务周刊》介绍说,中金丰德同时在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开展不良资产的调研业务。

    据中金丰德介绍,该公司是国家工商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国有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控股和托管了逾百亿的资产,直接和间接控股、管理境内外多间上市公司,投资领域涵盖金融证券业、制造业、交通业、药业、矿业等多个产业,与摩根士丹利、高盛、所罗门兄弟、雷曼兄弟等国际顶尖投资银行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分别与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专业从事中国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

    上述提到的那位在2005年与罗有合作的人士向《商务周刊》透露,合作之前他们的尽职调查发现,在中金丰德的工商登记资料有“占有国有资产7.3亿”的字样。此前,罗称中金丰德为财政部设立。他对此理解为,中金丰德就是财政部用来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接的窗口。

    “事实上,有很多资产包没有罗和中金丰德在中间很难谈下来。他们一般6个月就能摸清资产包的家底。而大部分投行连资产包的资料都拿不全。”他指出,目前圈内普遍存在外资和有背景资源的国企“合作”的现象,尤其是在前期的“调研”中,外资往往利用国企在政府资源的优势摸清资产情况,并尽可能压低不良资产包价格,然后才正式接手。他称,中金丰德擅长对资产做深入调查,罗贤平正是深谙此道的高手。

    有良技压身,罗贤平甚至在国际大投行面前都很“牛气”。这位合伙人回忆,他有一次在香港拜会罗贤平,正谈话间,有一个老外来办公室找罗,罗让他在旁边等了10多分钟。直到这位合伙人告辞,罗给他引荐时才惊讶的发现对方竟然是声名显赫的某国际投行的亚洲区副总裁。

    4月2日,《商务周刊》就罗贤平入狱一事致电中金丰德董事长施玲,她表示,此事已经上报中金丰德董事会,因为事发仓促,董事会尚没有任何回复。

    “罗贤平个人的事情与公司业务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也不会出来做任何声明。”施玲否认罗的事情会对中金丰德业务的负面影响,她告诉记者,从2004年她担任中金丰德董事长以来一直在调整业务管理模式,罗基本上只负责中金在香港的业务,而大陆部分则由施玲一手掌握。

    而就在去年8月,当本刊记者第一次采访施玲并问及罗贤平这位直接下属时,施玲还谨慎地予以称赞,认为罗为人正派,有想法,是一个工作狂。当时施玲向《商务周刊》介绍说:“罗贤平从1998年开始就担任中金丰德总裁,很好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董事会对他充分信任。”

“第一包”完美落幕

    “胆子大,擅钻营”,则是曾经与罗贤平合作多年、后因“华融1”资产包处置产生矛盾的KTH董事总经理王都对其的评价。

    本刊曾在2005年7月发现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南京办事处一笔资产包出现“操纵”嫌疑,深陷其中的正是罗贤平。

    2005年7月1日,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南京办事处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告称,其于2004年接收原中国建设银行在江苏省的约62.3715亿元人民币贷款本金及相应利息的债权资产、抵债资产,现拟对该等资产进行整体打包处置。
业内人士分析,算上利息,此资产包的账面价值将达到89亿元左右,由于包内不良贷款多集中在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资产实际价值较高,属于“优良的不良资产”。根据业内的一般看法,此资产包的折扣率将在30%-40%之间。即使按照30%的折扣率计算,资产包的成交价应超过26亿元,即使在全国范围内,这都堪称中国不良资产“第一包”。巨额的标的和潜在的投资价值,一时吸引了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雷曼兄弟、IV基金等国际投行。

    然而就在发布公告不到两周,市场传出此资产包的招标因故“暂停”。2005年7月20日,《商务周刊》向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南京办事处问讯有关情况,一位高姓工作人员证实了传闻,并称“资产包的招投标会有一个调整,具体方案和日期尚不确定”。

    一位拟参与此次投标的国际投行人士向《商务周刊》透露,暂停的背后别有内幕,其中引起争端的正是罗贤平。

    这位人士称,罗贤平在年初曾通过国家某部委一位高级官员的牵线,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接洽,在取得东方方面的信任后,罗又说服江苏省某大型国有投资企业做承接招标平台,他自己则联系好一家国际投行作为下家。如果一切顺利,此资产包将以低于市场价4个百分点左右卖给这家国际投行,而罗贤平和那家江苏企业将获得高额佣金。记者曾就此传闻向那家江苏企业进行书面问询,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一些不良资产的处置的确有‘假拍卖’嫌疑,但要操纵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资产包,势必引起很多人眼红。”这位人士分析,由于这个资产包实在令人眼热,罗的做法引起了其他国际投行的不满。据他透露,正是由于一家中国总部设在香港的著名国际投行把状告到了国家财政部,在财政部干预下,此资产包的处置才出现暂停。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南京办事处负责此资产包的赵姓经理态度坚决地向《商务周刊》否认了这个传闻。不过他透露,年初罗贤平确实找过他们,表示对这批资产很感兴趣,并许诺了一个“较高的价格”。“我们拒绝了这个提议,如此大的不良资产包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公开拍卖。”赵经理说。

    随后,本刊记者赴香港找到被业内人士称为告状者的某国际投行,该投行香港办公室发言人对“举报罗贤平暗中操纵”的传言不置评论。但他向《商务周刊》声明称,他们在进场后进行尽职调查时,“遭遇了很关键的技术障碍”。所谓“技术障碍”有三,一是资产包资料不能复印,只能到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办公室查抄;二是提供的资料有限,尤其是一些关键的不良贷款的相关法律文件不能看到;三是招投标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这些‘技术障碍’,实际上就是有人阻止你进场,或者说,买卖双方已经达成意向,拍卖不过是走形式。”一位有丰富不良资产包投标经验的人士分析说,此建行资产包涉及9078家企业债权,如果不允许拟投标者通过复印获取整体材料,通过一笔一笔的查抄获得尽职调查的材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公开拍卖的时间不确定,就给拟投标者的准备带来不可预测性,无法对尽职调查的时间心中有数。

本文共3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内容来源:商务周刊    网站编辑:Webmaster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文章推荐
图片文章
本页文章相关内容列表

·主题九:银行现代代
·建行上市一年的全面发力
·竞争、转型、创新和变革是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
·尚福林三年定“江山”
·金融改革“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故事
·深发展大愚若智
·德行:“非德国化”运动的苦与乐(图)
·毕博:中印将成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
·中行“闪电”回归
·中国是汇率操纵国吗?
·不良资产处置的专业陷阱
·银建模式:“双赢”中的利益缺口
·AMC转型——走在规则边缘的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
·金融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鬼门关”
·找寻令人尊敬的“傻钱”
·财富追逐的第二居所


杂志简介 | 杂志订阅 | 网站服务 | 邮件订阅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06《商务周刊》 京ICP备05029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