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着专注与执著,以及高明的“借船起航”策略,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海兰信实现了与国际“老大哥”的联姻,成为国内行业龙头。
“黑匣子”机会
谁还能记起1999年11月发生的山东烟台“11·24”特大海难?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这次最大海难,申万秋至今记忆犹新。这次海难发生后,国家交通部出台规定国内船舶也必须要装载“黑匣子”。此后的7年,申万秋的生活就一直没有离开船用“黑匣子”。
在此之前,申万秋读清华MBA期间与清华大学电子系合作,致力于以语音压缩、识别为核心技术的衍生产品开发,当时语音压缩技术——语音编解码的分支就用于火车机车上的“黑匣子”。后来,他们与清华电子系合作成立了一家新公司,主做围绕语音技术的芯片,应用于手机、玩具等领域。
同飞机上的“黑匣子”一样,为客观记录船舶航行过程中的数据(比如GPRS、雷达、通话话音等),船舶上的“黑匣子”也是用于事故分析和调查。交通部规定出台后,申万秋立即意识到这个市场的广阔前景,经过调研,申万秋和他的同学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国际上也仅有几家企业刚开始涉足。
一年后,通过股权融资加上个人出资,凑够了100万元启动资金。2001年初,北京海兰信数据记录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两人认定海兰信专注于做船舶“黑匣子”,不涉及其他领域。
公司起步时,分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申万秋和魏法军还只有些想法,“连技术原理还都处于摸索阶段”。两人是清华MBA同学,彼此了解信任至今,当时申万秋负责引资让公司活下去,魏法军主抓公司内部的管理、研发、产品试验等环节。
最初的艰苦申万秋记忆犹新,两人借了朋友的办公室,在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加了三个工位办公,工作主要是筹备和招聘。艰苦奋斗两个月后,搬到了清华科技园学研大厦。
初看来,海兰信的市场不是问题。按照政策要求,国内一定规模的船只都要配上黑匣子,中国有几万条船,这便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市场。2001年底,海兰信顺利拿到国内标准证书。“我们以为这就可以面向市场去赚钱了。”申万秋说。
但风云突变,海兰信随即迎来了一道坎。2002年,国家相关政策突然调整,不再要求“一定规模”的船只都要安装黑匣子,而是分批实施,首批只是相对容易摩擦起火的“客货滚装船”。这样一来,市场容量骤然从几万缩小成几十条船。“我们花了很大精力去搞开发,而产品出来又没有市场。那个时候我们很困惑,比较悲观。”申万秋感慨到。
专注制胜
困惑和悲观的还有当时国内其他十几家看到这个市场的公司。这些企业的一线生机是,船舶“黑匣子”的国际标准也刚刚出台,打国际市场也是一条出路。但问题是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之间技术差别特别大,比如国内标准不要求采集雷达图像,而国际标准则要求,但图像的压缩处理是整个系统里关键的基础环节,数据量要求也最大。此外,虽然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都提出很详细的技术指标,要求在有限的存储器里记录可回放的驾驶台语音和通话信息,但国际标准是6000赫兹,国内是3400赫兹。
要么放弃,要么硬着头皮往上冲。在没有别的路的情况下,海兰信选择了后者。到2003年初,在所有“选择往上冲”的同行中,只有最初并不被人看好的“小公司”海兰信独家拿到了国际证书。申万秋认为,同行们没有真的冲出来,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在专注和管理上存在问题”。
海兰信从成立伊始就只有这一项业务。为攻下国际标准证书,他们不能不全力以赴。
海兰信的主要困难是语音处理、图像处理和对船舶本身设备的熟悉程度。IT出身的海兰信员工基本没有什么船舶知识,“没上过船,不知道船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要开发出产品,海兰信首先要找到实验船舶,但作为一家只有几十个人的小公司,这无疑很难。
与清华大学的关系起了重要作用。在技术上,海兰信以委托开发方式向清华电子系寻求支持,这种关系使海兰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按当时国际公约的要求,所有远洋船都要分批装“黑匣子”,中远集团为此四处寻找相关研究单位,与海兰信接触后,考虑到清华的背景,中远选择了海兰信作为合作伙伴。
借助中远的资源,海兰信“可以随便上他们的船去做实验,了解船舶的设备”。因为对船舶结构的陌生,海兰信还曾经给中远惹过不少麻烦,当时海兰信用的实验船是中远每天都在运营的一条高速客船,最严重的一次,海兰信的设备装到船上影响驾驶,船开起来之后连油门都不管用。
在产品没有成熟之前,最初的100万元支撑着海兰信走了一年时间。此后,靠着国家科技部的创新基金和中远集团的帮助,海兰信又撑了一年。2003年初,正当海兰信资金再次快要告罄之时,深圳一家企业看中了海兰信的清华背景,向其投资了近300万元。“那时的每笔钱都很珍贵,是活命的钱。”申万秋说。
这300万元资金到位是海兰信的一个转折点,此后首钢又向其投资600多万元,从此海兰信走出了靠吸引投资发展的阶段。2003年,海兰信的船舶“黑匣子”成为第一家通过了国际认证的“国货”,这标志着海兰信的产品具有了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资格。
回忆起融资的经历,申万秋觉得:“融资有点像大海捞针,要收集很多信息,然后就是不断地给人家发邮件,商业计划都做很多种。”像深圳那家企业和首钢,开始对海兰信的兴趣都不算很大,而且它们不是专门作风险投资的。申万秋认为:“他们看中的是我们团队本身的可信赖和做事情的执著。”
借船起航
2003年底,海兰信获得了中远的第一个合同,为中远的三条船装“黑匣子”,金额近200万元。终于开始有收入,申万秋感激地说:“中远对我们的支持不可替代,因为有了中远的合同后我们才可以做别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