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杂志订阅 | 读者调查 | 商务论坛 | 新期预告 | 精彩活动 | 招聘信息

 
搜索:
范围: Web 本站

首页>>商业>>正文

偏执狂之变


作者:龚伟同   浏览次数:    更新日期:2006-3-27 17:33:07   字号设置:[ ]


面对着“太阳下山”的种种压力,Sun公司 CEO麦克尼利开始了一场极限运动

太阳微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桑尼维尔。那里原是一个有年头的精神病院,2001年Sun对它进行装修后搬了进来。6幢不太高的楼,楼与楼之间是树木掩映的人行道,环境幽静。在这里,人们丝毫看不出Sun及其CEO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从辉煌到落寞背后潜藏的种种变迁。

不再绝世而独立
成功者往往都有突出的个性,当然这种个性有时也会成为失败的根源。麦克尼利也不例外,这个刚刚迈入50岁门槛的CEO喜欢挑战常理。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多数人认为对的不一定就对。”
他的确曾经做对过。1983年,27岁的麦克尼利和另外3人成立了Sun。短短5年内,公司的销售额就达到了5亿美元。Sun的发展打着麦克尼利特立独行个性的烙印,他曾成功说服经理们,用Sun自行开发的芯片取代摩托罗拉的芯片。1995年,几乎所有Sun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惠普、IBM和数字设备公司,都在开发能运行新版本Windows系统的服务器,华尔街希望麦克尼利“认清形势”,随着大流走。麦克尼利不为所动,他把资金投入到开发Sun自己的操作系统软件Solaris上。
Sun的路与苹果电脑公司不乏相似之处。像苹果公司一样,Sun一开始的定位也是做高端产品,而且坚定不移地拒绝与微软和英特尔合流——它用自己开发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自成一体。像苹果电脑一样,Sun的系统与所谓的Wintel(微软英特尔)系统“势不两立”,无法相互兼容。
执著带来了回报。Sun的服务器不论是在运行速度、可靠性还是安全性方面都比对手们的服务器优越。在1990年代末那段迄今仍让人神往的技术繁荣期,Sun的销售额和利润获得爆炸式增长。
正如一场强烈地震足以改变世界版图一样,某个偶发事件也会改变许多公司的命运轨迹,而Sun就是其中一个。技术泡沫破灭形成的巨大商业海啸几乎在顷刻之间吞没了Sun往昔耀眼的光芒。
在技术行业的满目仓夷之中,麦克尼利听到了来自公司内外的逆耳之言:减少研发投入、裁员、顺应客户需求推出低价服务器。但这个时候麦克尼利的执著变成了固守己见的坏毛病。他严重低估了衰退的程度以及客户对低端服务器的需求,他判断技术行业很快就会复苏,认为改弦易辙是短视行为。喜欢下大赌注的麦克尼利甚至对经理们说,如果他错了,他愿意承受来自华尔街和Sun董事会的压力。
这次他真的错了。2000财年,Sun的营业利润还达到23.93亿美元,2001财年就锐减至13.11亿美元,2002财年转为亏损,2003财年亏损扩大到27.24亿美元。股价的下跌更是惨不忍睹:从64美元狂跌到4美元以下,跌幅远大于Sun的主要对手。
随着高级经理中的“谏臣”接二连三地离去,被认为缺乏自省精神的麦克尼利开始反思如何让Sun这个被乌云遮住的太阳重现光芒。其途径就是熊彼特所说的“破坏性创造”。
2004年,Sun与AMD结盟,推出配备AMD 64位Opteron 芯片的服务器,这是Sun向低端服务器拓展的重要一步。Sun这种服务器不仅能处理一般任务,而且能处理对手服务器所做不到的基础网络(basic networking)。不仅如此,它的定价方法也是其他服务器公司此前不敢尝试的:向那些同意购买其相关软件和服务的客户免费赠送低端服务器。
2004年11月15日,麦克尼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技术创新博物馆公开了该公司最新版的Solaris 10操作系统,这是Sun近10年来最重要的产品。Sun前后共投入了5亿美元,花了4年时间。Solaris 10不仅能在Sun的服务器上运行,而且能在竞争对手的服务器上运行。另一方面,在高端服务器市场,Sun正在开发能够同时处理数十种任务的高吞吐量计算(throughput computing)芯片,预计2006年上市。
对于Sun自身来说,这的确堪称“破坏性创新”——低端服务器不仅利润相对较低,而且可能会冲击到Sun高端服务器的销售。但麦克尼利别无选择,他再也不能坐视已呈燎原之势的低端服务器市场的发展。
Solaris 10操作系统更是标志着Sun 告别了以往那种“绝世而独立”的模式。Sun的重振计划中最受关注的——也是公司内部博客中讨论得最多的——就是推出安装Solaris操作系统的低端x86服务器。公司内有人担心,虽然Sun能因此抢到更加看重价格的客户,但也可能危及Sun的高端服务器业务。不过,麦克尼利依然充满乐观。他说:“我们的策略与众不同。我认为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外界的看法却没那么乐观。在软件方面,Sun两面受敌——一方面它要面对开放源码软件带来的现实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应付已把脚伸进服务器软件市场的巨无霸微软。一些分析师认为,Sun赢的概率并不高。
麦克尼利并非看不到这一点,他也正在努力化解这种巨大的压力。2004年4月,Sun与微软达成一个一揽子协议,微软向Sun支付19.5亿美元,解决Sun对微软违反Java语言许可协议的指控。更具标志意义的是,双方还同意未来10年内开发出相互兼容的产品。
或许,对于Sun来说,与微软的妥协是一个历史性的妥协。实际上,Sun内部就有不少人对此感到吃惊。在双方就此进行谈判时,比尔·盖茨曾秘密到Sun总部与麦克尼利面谈。在中间的短暂休息时,Sun一名员工无意间在走廊和盖茨打了个照面,他大吃一惊,因为此前麦克尼利对盖茨一直没有好话。但技术衰退开始时,Sun一些经理劝说麦克尼利停止对微软的仇视。
经过3年的下滑后,Sun的销售额已连续两个季度实现了增长——虽然只是一位数的增长。据Gartner市场调研公司表示,2004年第2季度,Sun是销量增长最快的服务器制造公司,当季Sun在美国的出货量增长36%,达到88578台,在全球的出货量上升25%,达到150万台。

重构平衡
麦克尼利还要面对许多怀疑的目光。一位分析师如是说:“Sun自视为未来技术的创造者,但他们却不知如何才能盈利。”在一些员工看来,Sun是一家失衡的公司:工程人才济济,但缺乏优秀管理人才;研发投入很大,而对营销的重视不够。去年辞职的一位经理指出,自从成立以来,Sun的公司个性就一直是重想像,轻执行,说得多做得少。
对成本的轻视突出反映了Sun这种特点。2000年底,技术行业衰退开始时,麦克尼利几乎所有高管,包括当时的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和前总裁爱德华·詹德都力劝麦克尼利少些幻想,更实际一些。
据3名内部人士回忆说,1997年Sun开过一个规划会,几名工程师在会上提请公司警惕英特尔低价芯片对Sun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威胁,负责Sun在日本业务的吉恩·班曼甚至建议改采英特尔的芯片。他认为,英特尔的芯片不仅与Sun公司的Sparc 芯片一样强大,而且使用成本低30%。这个建议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负责芯片设计的经理切特·西尔维斯特利坚持表示,他的团队决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经过20分钟的讨论,麦克尼利一锤定音,他明确表示不会采用英特尔的芯片。现在,英特尔芯片的运算速度相当于Sparc芯片的两倍,这成为麦克尼利的一大憾事。他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六七年前采用英特尔的芯片。
2000年底,一些高级官员开始建议麦克尼利削减成本,因为美国股市在当年3月份就开始下跌了,就连一贯热衷于研发的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也劝麦克尼利采取有力措施削减成本。麦克尼利不予理会。到2001年初,连总裁爱德华·詹德也开始感到担忧了。在一次会议上,詹德说,思科公司CEO钱伯斯对他说思科预期当年营业收入会大幅下滑。“难道我们不应同样担忧吗?”詹德问道。
2001年3月8日,思科裁员18%,硅谷大为震惊。詹德的手下迅速制订了一个控制成本的框架计划,许多人都认为,Sun应该裁员20%左右。一些人还希望麦克尼利放弃开发可替代微软公司Office的办公软件的企图,并退出业绩不佳的存储业务。
麦克尼利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了这些建议。他相信,经济会迅速摆脱衰退,服务器需求下降的时间不会很长,因此为复苏做准备比削减开支以保持短期盈利更为重要。就在2001年7月结束的财年里,Sun还新招了7000名员工,并搬进了面积54万平方米的新总部。
戴尔公司CEO凯文·罗林斯这样评价麦克尼利:“斯科特(麦克尼利)是个聪明人,但我看不到Sun的出路。他们会消失吗?不会。但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客户都在找理由减少使用Sun的产品。”尽管有同行相轻之嫌,但罗林斯却道出了Sun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酷现实——跷跷板的重心从高端向低端的移动。
迄今,削减成本的话题仍让Sun一些沉迷于技术的高管感到不快。Sun首席技术官格雷格·帕帕多波洛斯就是其中一个,他坚持认为,Sun的客户急需解决效率、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Sun将继续每年投入约20亿美元用于研发。
但市场的沧桑变化却使麦克尼利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他已提出要削减Sun庞大的成本。截止2004年7月,Sun已进行了3轮裁员,员工总数减少了28%。该公司还实施了新的客户执行架构,使一些产品能从供应商那里直接送给客户,从而降低成本。据麦克尼利估计,通过裁员及采购价格更低的计算机零部件,在2005年6月结束的财年里他能将Sun的成本降低5亿美元。
向低端服务器领域的扩展使Sun暴露在更多的对手威胁之下,因此降低成本变得非常关键。在削减成本的同时,麦克尼利还希望Sun的营销和销售也能得到加强。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就连惠普也不否认,Solaris的质量可能更为优越,但惠普认为是否赢得市场份额并不完全取决于质量。负责惠普Linux软件营销的主管埃弗莱恩·罗维拉说:“即使Solaris比Linux要好,但由于Linux价格低得多,在许多方面Linux都更有优势。”

本文共2页,当前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内容来源:商务周刊    网站编辑:Webmaster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文章推荐
图片文章
本页文章相关内容列表

·AMD:“执著的反攻”受阻
·谁是“骑墙”公司
·AMD的中国反垄断期待
·英特尔 与 AMD的64位“护法战争”


杂志简介 | 杂志订阅 | 网站服务 | 邮件订阅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2006《商务周刊》 京ICP备05029305号